第21章 明宗继位(2 / 2)

赵烈接过册子,指尖触到郭崇韬的批注,眼眶一热:“请陛下放心,臣定按郭公的计策整顿禁军,绝不让陛下失望。”

接下来的半个月,赵烈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禁军整顿上。他按《禁军整顿策》和《武经总要》里的军制知识,定下三条规矩:一是“汰弱留强”,把老弱、吸食鸦片(五代时已有少量鸦片流入军中)的士兵全部遣散,发放安家银;二是“严整军纪”,禁止士兵欺压百姓,违者军法处置;三是“勤加操练”,每日辰时操练阵法,午时练习武艺,申时学习《武经总要》里的“守城之术”。

刚开始,还有几个李存信的旧部不服,故意在操练时偷懒,甚至辱骂教官。赵烈没手软,当着全军的面,把带头闹事的两个小校按在地上打了五十军棍,又削了他们的官职,贬为普通士兵。“禁军是大唐的禁军,不是你们私人的打手!”他站在演武场上,声音传遍全军,“愿意跟着我守大唐的,我赵烈认你们做弟兄;不愿意的,现在就走,我绝不拦着!”

士兵们被他的狠劲和公正折服,再没人敢闹事。连之前不服气的效节军老兵,都主动加入操练,有的还拿着《武经总要》向赵烈请教“守城之术”。张破败每次路过演武场,都笑着对身边的人说:“这赵都虞候,比李存信那狗贼强十倍!跟着他,我们能打胜仗,能护住百姓!”

可平静的日子没持续多久。这天,赵烈正在演武场指导士兵操练阵法,斥候突然匆匆跑来,脸色苍白:“都虞候,不好了!晋阳传来急报,王从珂带着契丹骑兵,杀向洛阳了!还说……还说要‘为李存信报仇,夺回家族基业’!”

赵烈心里一沉,手里的长枪“当啷”掉在地上。他赶紧往皇宫跑,沿途的百姓已听到消息,有的开始收拾东西往城外逃,有的则围在军营外,焦急地问“契丹兵真的来了吗”。他知道,这是李嗣源继位后的第一场硬仗,也是大唐能否稳住的关键——若输了,契丹会趁机南下,藩镇会纷纷反叛;若赢了,才能真正守住洛阳,守住大唐的希望。

冲进皇宫时,李嗣源正和张延朗在太极殿议事,案上摊着晋阳的地形图。看到赵烈,李嗣源立刻站起来:“赵烈,你来得正好!王从珂带了五千契丹骑兵,已过了黑石关,离洛阳只有两天路程。张延朗建议我们退守汴梁,你怎么看?”

“不能退!”赵烈脱口而出,指着地形图上的黑石关,“黑石关地势险要,我们之前在那里设过埋伏,熟悉地形。而且洛阳百姓刚安定,若我们退了,百姓会以为我们怕了契丹,到时候人心大乱,更难收拾!”

张延朗皱着眉:“可我们只有三万禁军,契丹骑兵骁勇,硬拼怕是要吃亏。”

“不用硬拼。”赵烈从怀里掏出《武经总要》,翻到“防骑兵之策”那一页,“契丹骑兵虽快,却不擅攻城,更怕火攻。我们可以在黑石关两侧的山崖上堆满干草和硫磺,等他们入关,就点火烧他们的马;再派一队步兵,在关后设伏,断他们的退路。另外,让张破败带效节军守住洛阳城,防止城内余党作乱。”

李嗣源看着赵烈画的战术图,眼里闪过一丝赞许:“好!就按你说的办!你带两万禁军去黑石关,我和张延朗在洛阳坐镇,接应你。记住,务必小心,契丹骑兵的冲击力很强,别硬扛。”

“臣遵旨!”赵烈躬身领命,转身就要走,却被李嗣源叫住。

“赵烈。”李嗣源递给他一把新铸的长剑,剑鞘上刻着“护唐”二字,“这是朕登基后,让工匠给你铸的。朕等你回来,一起喝庆功酒。”

赵烈接过长剑,入手沉甸甸的。他看着李嗣源信任的眼神,又想起演武场上士兵们的期盼,想起洛阳百姓的安危,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守住黑石关,打退契丹兵,护好大唐的江山。

走出皇宫时,夕阳已西斜,洛阳城的炊烟依旧袅袅,却多了几分紧张。赵烈翻身上马,对着赶来的周勇大喊:“传我命令!两万禁军即刻集结,带足干草、硫磺和火箭,随我去黑石关!”

“是!”周勇的声音带着兴奋,也带着决绝。

禁军士兵们很快就集结完毕,两万多人的队伍像一条长龙,朝着黑石关的方向进发。赵烈走在队伍最前面,手里握着“护唐”剑,腰间挂着郭崇韬的“忠唐”玉佩,目光坚定地望着前方——黑石关的方向,已隐约能看见尘土飞扬,那是契丹骑兵的先锋到了。

他知道,这场仗会很艰难,契丹骑兵的勇猛、王从珂的狡猾,都是不小的威胁。可他没怕——身后是洛阳的百姓,是大唐的皇宫,是李克用、郭崇韬这些人的遗愿,就算拼了性命,他也要守住黑石关,守住这来之不易的太平。

可他不知道,王从珂不仅带了契丹骑兵,还暗中联络了洛阳城里的几个藩镇旧部,约定“等契丹兵攻城时,在城内放火,里应外合”。一场更大的危机,已在黑石关的硝烟和洛阳城的暗涌中,悄然等待着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