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予你十年盛夏 > 第103章 无声的硝烟

第103章 无声的硝烟(1 / 2)

科研的初啼带来的兴奋感,如同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几圈涟漪后,迅速被随之而来的、沉重而具体的压力所淹没。大二下学期的日子,像一架骤然加速的机器,每一分每一秒都被赋予了明确而艰巨的任务。课堂深度推进,项目初步启动,再加上尚未褪去的社团责任,时间被切割成碎片,每一片都锋利得割人。

林晚星和陆辰轩的生活节奏,不可避免地进入了高速运转模式。以往雷打不动的图书馆晚间并肩自习,如今变得奢侈而难以保证。陆辰轩需要参加陈教授课题组每周两次的固定研讨会,常常一讨论就是深夜,回到宿舍时往往带着一身疲惫和满脑子的公式。林晚星则要啃下天书般的光学文献,摸索陌生的仿真软件,还要抽空完成其他课程的大量作业和预习。

周三晚上,两人原本约好七点在图书馆碰面,一起攻克《数学物理方法》的一套难题。林晚星准时到了,占好位置,把陆辰轩习惯喝的运动饮料放在他常坐的座位旁。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七点十分,七点半……那个熟悉的身影始终没有出现。图书馆里安静得只剩下翻书和写字的声音,她旁边的空位显得格外刺眼。她给他发了条微信:“到哪了?”

过了将近二十分钟,才收到回复:“组会延长,抱歉,你先看。”

简短的几个字,透着忙碌中的疏离感。林晚星看着那条消息,心里掠过一丝微小的失落,像被针尖轻轻扎了一下。她默默收起那瓶饮料,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集中精神面对眼前复杂的贝塞尔函数。独自解题的过程磕磕绊绊,遇到难题无人讨论,效率低下,挫败感悄然滋生。

另一边,物理楼的会议室里,烟雾缭绕(尽管禁烟,但学术争论的焦灼气息仿佛实质)。陆辰轩正与课题组那位直博的师兄就一个算法实现的细节激烈辩论。师兄经验丰富,观点犀利,陆辰轩则凭借更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清晰的逻辑寸步不让。陈教授坐在主位,偶尔插话引导,气氛紧张而高效。讨论持续到近九点才结束。陆辰轩揉着发胀的太阳穴走出会议室,才想起与林晚星的约定。他拿出手机,看到那条未及时回复的消息,心里闪过一丝歉意,但更多的是一种被高强度脑力活动榨干后的麻木。

当他匆匆赶到图书馆时,已是九点半,临近闭馆。林晚星还坐在那里,对着书本发呆,眼神有些涣散,显然学习状态并不好。

“抱歉,组会拖得太久了。”他低声说,在她旁边坐下,身上还带着夜晚的凉气和一丝淡淡的疲惫。

“没事,课题要紧。”林晚星摇摇头,挤出一个笑容,但语气里的那点不自然,没能逃过陆辰轩的耳朵。她注意到他眉宇间的倦色,想问问他讨论是否顺利,但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怕打扰他,也怕显得自己过于依赖。

两人沉默地收拾好东西,并肩走出图书馆。夜晚的风有些凉,吹散了图书馆的闷热,也吹不散两人之间那层微妙的、因忙碌而产生的薄纱。

“题做得怎么样?”陆辰轩问,试图打破沉默。

“不太顺利,有几个地方卡住了。”林晚星老实回答。

“哪几题?明天课间我看看。”他习惯性地给出解决方案。

“嗯,好。”她应着,心里却有点不是滋味。他似乎总是直接跳向“解决问题”的模式,而忽略了她在独自等待和挣扎时的那种微妙的情绪。

这种因时间错位和关注点分离带来的细小摩擦,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时有发生。周五,林晚星花了一整天尝试构建她的第一个微腔模型,结果因为参数设置不当,仿真结果完全错误,软件还频频报错,让她焦头烂额。晚上和陆辰轩一起吃晚饭时,她忍不住抱怨了几句。

“那个边界条件设置太反直觉了,我调了好久都不对……”

陆辰轩正用手机查看着一篇刚收到的论文预印本,闻言头也没抬,随口应道:“嗯,边界条件处理是关键,要仔细看文献里的描述。或者换个思路,先用更简单的模型试一下。”

他的回答客观、正确,甚至提供了备选方案,但那种心不在焉的态度,让林晚星感觉自己像在对着一个智能答疑机器人倾诉。她需要的或许只是一点共情和安慰,而不是即时的工作指导。她默默地低下头,扒拉着碗里的米饭,食欲全无。陆辰轩似乎并未察觉,吃完饭后,又匆匆赶去机房调试代码了。

周六上午,林晚星去参加志愿者协会的学期总结会。会议冗长,讨论新学期计划时各方意见不一,扯皮了很久才勉强达成共识。她带着一身的疲惫和些许烦躁回到宿舍,本想找陆辰轩说说话,却发现他留了张纸条,说去实验室赶项目进度了,晚上可能很晚回来。空荡荡的宿舍里,只剩下她一个人,积累的委屈和孤独感瞬间放大,眼泪差点掉下来。

她意识到,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冷战的经验犹在眼前,放任这些微小的不满和疏离感累积,只会重蹈覆辙。她需要沟通,而不是暗自生气。

周日晚上,她主动约陆辰轩到湖边散步。月色很好,湖水泛着粼粼波光,但两人的心情都有些沉重。

“最近……感觉我们好像都很忙,见面说话的时间越来越少了。”林晚星率先开口,声音轻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