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教授面无表情地听完,点了点头:“嗯,基本正确。坐下吧。”他没有表扬,只是补充了一句,“但要注意,这种简化在具体计算波函数时有限制条件,课后自己推导一下。”
“是,教授。”陆辰轩坐下,表情依旧平静,但林晚星能感觉到他周身散发出的那种被挑战后激发的专注力。
下课铃响,陈教授毫不拖堂,拿起稿纸径直离开。教室里的学生如同经历了一场高强度脑力马拉松,纷纷长舒一口气,脸上写满了疲惫和“劫后余生”的复杂表情。
“感觉怎么样?”这次轮到林晚星问陆辰轩。
“强度很大,但很有启发性。”陆辰轩一边整理书本,一边说,“他直接把前沿研究里常用的思维模式带进来了。课后得把教材对应章节和推荐的参考书(比如狄拉克的《量子力学原理》)好好啃一遍。”
林晚星看着自己记得头昏脑胀的笔记,再想想那本名声在外的、以艰深着称的狄拉克原着,顿时觉得前路漫漫。
两人随着人流走出教学楼,午后的阳光有些刺眼。林晚星忍不住感慨:“感觉之前学的,跟今天的一比,像是儿童玩具。”
“嗯。”陆辰轩表示同意,“大学物理,从现在才真正开始。”
这句话,像一道惊雷,在林晚星心中炸响。她忽然清晰地意识到,大学的“深水区”,已经毫不留情地到来了。这里不再有按部就班的公式背诵和题型套用,需要的是真正的理解、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探索的能力。差距,或许将从这里开始真正拉大。
下午没课,他们照例去了图书馆。这一次,气氛与上学期截然不同。两人没有过多交流,各自埋首于厚厚的参考书和课堂笔记中。林晚星先是花了将近一个小时,才勉强把上午的课程思路理顺,然后又翻开狄拉克的书,刚读了几页,就被那高度抽象的语言和严谨的数学表述难住了,进度缓慢,挫败感一阵阵袭来。她抬头看了看对面的陆辰轩,他正对着一叠草稿纸快速演算,时而蹙眉,时而若有所悟,显然已经进入了深度思考的状态。
闭馆时,林晚星感觉大脑像是被塞进了一团乱麻,疲惫不堪。回宿舍的路上,她有些沮丧地说:“感觉一个下午,什么都没看进去。”
“刚开始都这样。”陆辰轩的声音在夜色中显得沉稳,“需要适应这种节奏和深度。关键是每天消化一点,不能积压。”
“嗯。”林晚星点点头,心里却远没有他那么有底气。
走到宿舍楼下,互道晚安后,林晚星看着陆辰轩转身离去的背影,挺拔而坚定,仿佛任何困难都无法阻挡他前进的脚步。而她,却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压力和责任。想要和他并肩站在顶峰,她必须游过这片深邃而冰冷的海域。
回到空无一人的宿舍(室友明天才到),林晚星打开台灯,再次摊开那本令人敬畏的《高等量子力学》教材和记得密密麻麻的笔记。台灯的光晕下,那些符号仿佛活了过来,张牙舞爪。她深吸一口气,拿起笔,开始逐字逐句地重新研读。这一次,她不再急于求成,而是试图真正理解每一个概念背后的物理意义。
不知过了多久,手机屏幕亮起,是陆辰轩发来的消息,附了一张图片,是他整理好的今天课程的核心公式脉络图,清晰简洁。
“先抓主干。细节慢慢补。”他写道。
看着那张图,林晚星焦躁的心忽然平静了一些。她回复:“谢谢。你还在看?”
“嗯。有个地方卡住了,查点资料。”
深水区的航行,注定孤独而艰辛。但知道不远处有另一盏灯同样亮着,有一个人在同一条航道上破浪前行,这份陪伴本身,就是黑暗中最重要的光。然而,这片海域的广阔与深邃,才刚刚展露冰山一角。真正的风浪,还在后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