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村集体创业(2 / 2)

林小满和村长、秀莲都停下了,抬头往门口看去。只见王晓月抱着一摞作业本跑进来,两条乌黑的辫子晃悠着,辫梢上还沾着片芦花,大概是从村外的芦苇荡跑过来的。她跑得急了,脸颊通红,额头上的汗珠顺着鬓角往下淌,浸湿了胸前的衣襟。

“出事了!”王晓月一进门就把作业本往石桌上一放,发出“砰”的一声轻响,其中一本翻开着,露出里面画着的歪歪扭扭的电路图,红笔画的导线像条迷路的小蛇,“镇中学的物理老师突然病了,急性阑尾炎,住院了!校长让我顶上,教初三的物理,可我哪懂这些啊?”她急得直跺脚,布鞋上沾着的泥点都溅到了裤腿上,“下礼拜就要期中考试了,孩子们的物理课不能停啊!”

林小满拿起那本翻开的物理课本,封面上印着“初中物理(第二册)”,边角都被翻得起了毛。里面的电路图旁边,有王晓月用铅笔写的密密麻麻的批注,还有几个打了问号的地方,显然是她也没弄明白的。

“别急,晓月,慢慢说。”林小满拍了拍王晓月的肩膀,让她坐下歇歇,“物理老师得住院多久?有没有其他老师能帮忙代下课?”

“医生说至少得住院半个月,”王晓月端起林小满递过来的水,咕咚咕咚喝了大半碗,才缓过点劲来,“其他老师都满课,数学老师还兼着地理,根本抽不开身。校长说实在不行,就让我先顶着,可我……我在师范学的是语文啊,物理这东西,我自己都搞不懂,咋教学生?”她越说越急,眼圈都红了,“那些孩子好不容易对物理有点兴趣,要是因为我教不好,耽误了考试,我……”

林小满看着那本画满批注的课本,忽然想起去年在京城无线电研究所参观时,老工程师说过的话:“电路这东西,看着复杂,其实跟咱村里的水渠一个理。电流走的路,就跟水流的道儿一样,总得有来有回,还得有闸口控制。”

她拿起桌上的铅笔,在一张废纸上画了条弯弯曲曲的线:“你看,晓月,这根火线就像是村里的主渠,从水库引水过来;零线就是回水渠,水用完了还得流回去,不然主渠里的水就满了。这开关呢,就像是水渠上的闸门,想开就开,想关就关。”

王晓月凑过来看,眉头渐渐舒展了些:“你这么一说,好像是简单点了。那这个电阻呢?就像水渠里的石头?”她指着课本上的电阻符号,眼睛里有了点光亮。

“对!”林小满点头,又画了个小小的长方形,“电阻就像水渠里的石头,石头越大,水流得越慢;电阻越大,电流跑得就越慢。你就这么跟学生讲,他们肯定能明白。”

正说着,秀莲忽然拍了下手,竹篮里的虎头鞋都跟着颤了颤:“我知道哪能找着懂行的!西头老马家的二小子,叫马建军,在部队里就是修电台的,听说还得过三等功呢!这两天正好探亲回来,昨儿个我去给他娘送绣活,还见着他了。”

“真的?”王晓月一下子站了起来,眼睛亮得像星星,“他肯帮忙吗?”

“应该肯吧,”秀莲想了想,“建军那孩子,打小就实诚,去年他妹妹出嫁,还是小满妹子帮着绣的嫁妆呢。再说了,这是给咱村的孩子上课,他哪能不帮忙?”她拎起竹篮就要走,又像是想起了什么,回头道,“对了,小满妹子,供销社的李主任让我捎个信,说县城的百货公司看了咱绣的荷包样品,挺满意,想订五十个,让咱下月初交货。说是要赶在月底的物资交流会上卖。”

“五十个?”林小满眼睛一亮,这可比预想的多了不少,“他们有没有说要啥花样?有没有特别的要求?”

“说了,要绣些带本地特色的,”秀莲扳着手指头数,“像咱这儿的老槐树、石拱桥,还有就是……就是你上次画的那个天安门图案,说城里来的知青喜欢这个。”她有点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李主任还说,要是这批货做得好,以后每个月都能给咱订一批。”

村长在一旁听着,乐得合不拢嘴,他把那个铁皮广播喇叭往墙上一挂,用手拍了拍,“滋啦”一声,电流声刺啦刺啦响,惊得院墙上的麻雀扑棱棱飞了起来。“这喇叭总算修好了,前儿个还没声呢!”他试了试音,对着喇叭喊了句“喂喂喂”,声音从喇叭里传出来,带着点嗡嗡的回响,还挺清楚。

“我这就去喊老马家的小子来,”村长把广播喇叭的线收好,跨上自行车就要蹬,又忽然想起了什么,回头朝林小满喊,“对了,小满,县农机站的技术员下午就到,说要教大家伙用新引进的播种机,你可得来搭个话。那机器洋气得很,说明书都是洋文,咱这伙大老粗,怕是听不懂。”

“放心吧村长,我一定到。”林小满笑着点头。

看着村长和王晓月匆匆离去的背影,秀莲也拎着竹篮往西边走,嘴里还念叨着“得赶紧告诉桂香她们好消息”,林小满忽然觉得院子里一下子热闹起来,连空气里都带着股子劲头。

她转身回屋,准备把秀莲绣的虎头鞋仔细看看,好给其他姐妹做个榜样。刚走到石桌旁,就发现虎头鞋旁边,不知何时落了片金黄的银杏叶。叶子边缘有点卷,叶脉清晰,像只小小的手掌。

林小满捡起银杏叶,放在手心里轻轻摩挲着。她想起京城秋天的街景,路两旁的银杏树上,满是这样碎金似的叶子,风一吹,就像下了场金色的雨。那时她总在想,啥时候能把这金色的叶子,也带回村里来呢?

风从敞开的院门溜进来,卷起石桌上的报纸一角,露出报缝里的一行小字:“全省乡村振兴现场会,拟于下月在我县召开。”

林小满的心猛地一跳,她把报纸抚平,仔细看了看那行字,没错,确实是说现场会要在县里开。这意味着,会有更多的人来县里,来村里,看看她们现在的日子,看看她们做的这些事。

阳光越升越高,穿过老槐树的枝叶,在地上洒下斑驳的光影。照在服务站那块“便民服务站”的木牌子上,五个红漆字被晒得暖暖的,泛着暖融融的光。

林小满拿起那只虎头鞋,指尖顺着绣得饱满的虎须滑过,针脚细密,每一针都带着股子认真劲儿。她忽然觉得这双小小的虎头鞋沉甸甸的——里头不仅缝着暖和的棉絮,还缝着姐妹们的念想,缝着日子的盼头,缝着比棉絮更暖的东西。

她把虎头鞋小心翼翼地放回竹篮,盖上靛蓝粗布,仿佛盖上了一篮沉甸甸的希望。然后转身走进屋里,拿起那本记满了京城见闻的笔记本,翻到关于农业机械的那一页,开始认真地看起来。下午技术员要来教播种机,她得提前做做功课,可不能掉链子。

清晨,阳光透过窗户洒在林小满的笔记本上,那一页页密密麻麻的字迹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清晰。这些字仿佛被赋予了生命一般,从纸上跃然而起,带着京城特有的气息,与村里的晨光交织在一起。

林小满静静地凝视着这一切,心中涌起一股淡淡的感动。她知道,新的一天已经悄然来临,而她和她的生活也将如这越升越高的太阳一样,充满希望和活力。

在这个小小的村庄里,林小满和她的家人、朋友们一起度过了许多平凡而又充实的日子。他们辛勤劳作,努力生活,虽然日子并不富裕,但每个人的心中都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