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村集体创业(1 / 2)

在灯会结束后的第三天清晨,太阳还未完全升起,天空呈现出一种灰蒙蒙的色调。林小满静静地躺在床上,沉浸在睡梦中。突然,一阵清脆婉转的鸟鸣声传入了她的耳中,将她从睡梦中唤醒。

这鸟鸣声并非那种常见的聒噪麻雀叫声,而是带着一种独特的韵律和婉转的调子,仿佛是哪家新出窝的雏鸟在学习飞翔时发出的欢快歌声。这声音如此美妙,让林小满不禁心生欢喜。

她缓缓睁开眼睛,望向窗户。窗外,天色刚刚开始亮起来,东边的天际线处,一抹浅浅的鱼肚白晕染开来,宛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这微弱的光线透过窗户,洒在房间里,给一切都披上了一层淡淡的银辉。

林小满的目光落在了院子里的那棵老槐树上。老槐树的影子在这朦胧的晨光中被拉得长长的,宛如一幅淡墨山水画。树干和树枝的轮廓在阴影中若隐若现,给人一种宁静而悠远的感觉。

她披衣起身时,木床又发出了“吱呀”一声轻响,这声音在寂静的清晨里格外清晰。穿好衣服推开房门,一股带着露水湿气的凉风扑面而来,夹杂着院角那丛野菊的清苦香气。便民服务站的门板还没卸,上面贴着昨夜孩子们闹着玩贴的灯谜条,红的绿的,歪歪扭扭写着“小时穿黑衣,大时穿绿袍,水里过日子,岸上来睡觉(打一动物)”之类的谜语。有几张被晨露打湿了边角,墨迹晕成淡淡的云,倒像是特意晕染的水墨画。

林小满拿起门边的抹布,蘸了点缸里的凉水,轻轻擦拭着门板上的泥点。这扇门板还是前儿个阿泽他爹帮忙修的,换了块新的木板,边缘还泛着新鲜的木茬。擦到“一口咬掉牛尾巴(打一字)”那张时,她忍不住笑了——这是宛宛写的,当时她还得意洋洋地说,保证没人能猜出来是“告”字。

正擦着,就听见院门口传来“咯吱咯吱”的脚步声,踩着院里的碎石子,带着点小心翼翼的试探。抬头一看,秀莲嫂子正挎着个竹篮站在月亮门边,蓝布头巾的一角被露水打湿了,贴在鬓角。竹篮上盖着块靛蓝粗布,边角处绣着朵简单的栀子花,是去年林小满教她们绣的花样。

“小满妹子,起得这么早?”秀莲的声音带着点刚睡醒的沙哑,见林小满看她,有些不好意思地把竹篮往身后藏了藏,“没打扰你吧?”

“哪儿能呢,我也刚起来。”林小满放下抹布迎上去,笑着掀开门上的木闩,“快进来,院里刚洒了水,当心滑。”

秀莲这才把竹篮往前递了递,脸上带着点期待又紧张的神情:“你看这个,成不?”说着掀开了那块靛蓝粗布,露出里面静静躺着的两双虎头鞋。

是给周岁娃娃穿的那种小鞋,鞋头绣着圆滚滚的虎头,黄底黑纹,眼睛用黑线绣得圆溜溜的,还特意用金线勾了圈边,在晨光里闪着细碎的光。虎鼻子是用粉色丝线绣的,微微凸起,看着就憨态可掬。鞋帮上还绣着简单的波浪纹,针脚细密,一看就下了不少功夫。

“昨儿个熬到后半夜才绣完的。”秀莲用粗糙的手指轻轻摩挲着鞋面上蓬松的绒毛,那是她把家里旧棉袄拆了,一点点挑出来的新棉絮,“按你前儿说的,鞋底加了层防滑的麻线,纳得密实地。供销社的李主任前儿来看灯会,说要是能凑够三十双,就帮咱摆到县城供销社货柜上,说是城里人就稀罕这个。”

林小满拿起一只虎头鞋,入手沉甸甸的。鞋面用的是家织布染的土黄色,看着厚实,摸着手感却软和。她翻过来看看鞋底,密密麻麻的针脚像排列整齐的小队伍,每一针都扎得又匀又深。“绣得真好,”她真心实意地赞叹,“你看这虎眼睛,多有神,像是下一秒就要眨似的。”

秀莲的脸“腾”地一下红了,手赶紧在围裙上蹭了蹭,围裙是用旧化肥袋改的,洗得发白,边角处打了两个整齐的补丁。“还……还行吧?就是金色丝线不太够了,眼睛只勾了半圈。”她有点不好意思地说,“家里那点金色丝线还是前年孩子他姑结婚时给的,我一直没舍得用。”

“这样就挺好,”林小满把鞋放回竹篮,“朴素里透着精气神,比那些花里胡哨的强。对了,其他姐妹的进度咋样?桂香嫂子她们的虎头帽绣得咋样了?”

“都在赶呢,”秀莲脸上露出点笑意,“桂香说她家那口子昨儿个半夜醒来,还看见她在煤油灯下绣呢,说她是着了魔。不过话说回来,能换钱的活儿,谁不乐意下功夫呢?”她顿了顿,声音压低了些,“前儿个我去镇上赶集,看见供销社的玻璃柜里摆着双虎头鞋,要价五块钱呢!咱这要是能卖上三块,一双就顶得上半天工分了。”

林小满正想说些什么,院外忽然传来一阵清脆的铃铛声,“叮铃铃,叮铃铃”,打破了清晨的宁静。接着是“嘎吱嘎吱”的自行车链条声,越来越近,最后“吱呀”一声停在了院门口。

“小满在家不?”是村长的声音,带着点爽朗的大嗓门,震得院门口的那丛野菊都晃了晃。

林小满和秀莲赶紧迎出去,就见村长骑着辆半旧的二八大杠自行车,车把上挂着个帆布包,后座捆着个铁皮广播喇叭,用粗麻绳绑得结结实实的。车座上还别着张泛黄的报纸,边角都卷了起来,像是被人反复看过。村长黝黑的脸上带着点兴奋的红,额头上渗着细密的汗珠,大概是骑得急了。

“村长,这么早过来,有啥急事?”林小满帮着把自行车往院里推了推,车胎上还沾着点泥,是村西头那条土路特有的黄黏土。

村长“哎”了一声,麻利地从自行车上下来,顺手把挂在车把上的报纸取下来,往石桌上一拍:“县广播站的王干事捎来的,刚从镇上取回来,说让你给念念这篇文章。”他用粗糙的手指点着报纸头版,“你看这标题,《妇女能顶半边天——记我县乡村妇女创业新风尚》,我瞅着里头写的不就是你和秀莲她们嘛!”

秀莲一听,脸更红了,手里的竹篮差点没端稳,赶紧往石桌旁边挪了挪,眼睛却直勾勾地盯着那张报纸。那是张《县报》,纸张有点粗糙,带着油墨的味道,是村里唯一的一份报纸,平时都放在村部,谁有空谁去看。

“真……真写咱了?”秀莲的声音有点发颤,手在围裙上蹭了又蹭,半天没敢伸手去碰。她这辈子就没上过报纸,连名字都很少写,这会儿听说报纸上写了自己,心跳得跟打鼓似的。

林小满笑着拿起报纸,轻轻展开。报纸被卷得有点皱,她小心翼翼地抚平,油墨的清香混着晨露的潮气漫开来,还带着点阳光晒过的味道。头版的标题用黑体字印着,确实是村长说的那行字,事”。

“‘……在我县某村,一群普通的农村妇女,用一双双巧手绣出了致富路。她们在返乡青年林小满的带领下,利用农闲时间开展手工刺绣,将不起眼的针线活变成了能赚钱的手艺……’”林小满轻声念着,声音在清晨的院子里散开,带着点不可思议的温柔。

秀莲听到“林小满的带领下”时,偷偷抬眼看了看林小满,眼里满是敬佩。她还记得刚开始学刺绣时,自己笨手笨脚的,针总扎到手指,绣出来的花样歪歪扭扭,像被踩过的蚂蚱。是林小满一点点教她,说“绣线就像咱种的田垄,得排得齐整才好看”,还把自己在京城买的刺绣图谱借给她们看。

刚念到“社员秀莲等人的作品,因其针法细腻、图案新颖,已被县供销社列为重点推荐商品”时,院门口忽然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伴随着粗重的喘息,像是跑了很远的路。

“小满!小满!”是王晓月的声音,带着点焦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