漕运试点之争的暗流,在政事堂的公文往来与各方势力的私下角力中悄然涌动,暂时未显于台前。杜丰深知,在此事上急于求成反易授人以柄,便按下心思,将更多精力投向了另一项他同样关注且阻力可能相对较小的领域——军制革新。
这一日,肃宗于延英殿召见重臣,议及边镇防务及军中事宜。郭子仪、杜丰、元载及兵部、十六卫的主要将领皆在列。
话题自然引向了近年来在与吐蕃、回纥乃至平定内乱中屡立奇功的陌刀队。兵部尚书首先呈报了陌刀军于西域战事中的卓越表现,称其“列阵如墙,人马俱碎”,乃克制骑兵之利器。
肃宗闻言,颇感兴趣,看向杜丰:“杜卿,朕闻陌刀之制,亦由你在河西大力推行并改良。此等利器,为何不见诸军广泛装备?”
杜丰出列,拱手答道:“回陛下,陌刀虽利,然其打造、训练、使用,皆有其难处,故未能普及。”
“哦?细细道来。”
“其一,选材与锻造极难。”杜丰条理清晰,声音沉稳,“合格之陌刀,需用百炼钢反复锻打,费时费力,非寻常工匠可为。臣在河西,集中能工巧匠,设立专坊,统一规制,方能保证品质与产量。若散于诸军自行打造,恐良莠不齐,徒耗钱粮。”
他顿了顿,继续道:“其二,选拔与训练苛刻。陌刀手需膂力惊人,体格雄健,且需长期严苛训练,方能结阵而战,非强壮敏捷者不可为。培养一合格陌刀手,所耗钱粮精力,数倍于寻常步卒。”
“其三,战术运用要求高。陌刀阵移动缓慢,需其他兵种配合掩护,对将领指挥能力要求极高,运用不当,反成累赘。”
殿内众臣皆静静聆听,不少将领暗自点头,显然深有同感。陌刀之威,人所共见,但其背后的巨大投入和苛刻条件,也确非寻常军府所能承担。
杜丰话锋一转,抛出了他的核心建议:“陛下,陌刀乃至强弩、明光铠等精良军械,实乃国之重器,关乎战场胜负。若任由诸军自行其是,难免标准不一,优劣混杂。臣斗胆建言,或可仿效河西之法,于朝廷层面,设立‘军器总监’,下设专司,统一规制、集中锻造、考核工匠、调配诸军。如此,既可保证军械精良,又可因统一量产而降低成本,长远来看,实为强军富国之策!”
统一规制!集中锻造!
这八个字,如同惊雷,在殿中炸响。这意味着要将部分军械的制造权,从分散的诸军、各州府,收归中央!这触及的利益,远比漕运改革更为直接和广泛!军中将领,谁不希望自己麾下的装备是最好的?而地方州府,军械打造也是一块不小的利益蛋糕。
果然,杜丰话音刚落,立刻便有朔方军出身的一位老将出声反对:“杜参政此言差矣!边镇情势瞬息万变,军械损耗补充贵在及时!若皆由朝廷统一调拨,路途遥远,缓不济急,岂不贻误战机?”
另一位将领也附和:“正是!且各地铁矿材质、工匠手艺皆有差异,强行统一,恐难适应各方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