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乃翁,大唐中兴了! > 第137章 漕运之争,暗礁浮现

第137章 漕运之争,暗礁浮现(1 / 2)

政事堂内,气氛微妙。几位宰相,如李揆、苗晋卿等,皆是宦海沉浮多年的老臣,对杜丰这位以军功骤贵、且深得太子倚重的“新贵”,态度各异。有表面客气实则疏远的,有不动声色暗中观察的,亦有如元载般,虽品级暂低于杜丰,却因掌户部实权且心思缜密,隐隐形成制衡之势。

杜丰对此心知肚明,他并不急于揽权或发表惊世骇俗的言论,而是沉下心来,熟悉政务流程,翻阅积年案牍,尤其专注于户部与工部的钱粮、工程记录。他深知,若要推行更大范围的改革,必须先从帝国运转的命脉——财政与漕运入手。

这一日,政事堂议事,焦点集中于每年关乎长安命脉的漕运事务。近年来,漕运损耗日益严重,运抵关中粮仓的米粮往往十不存七八,沿途州县、押运官吏、乃至盘踞水道的势力层层盘剥,已成顽疾。

户部侍郎元载率先开口,依旧是那副沉稳持重的模样:“陛下,诸位相公,今岁漕运即将开始。依往年旧例,当由沿途各州县分段负责,各军府派兵护卫。然漕粮损耗一事,年年提及,却岁岁依旧。臣以为,当严申律令,加派御史巡查,对贪墨、损耗者,严惩不贷!”

这番话说得冠冕堂皇,却是老生常谈,谁都知道“严惩”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牵扯无数利益网络,最终往往不了了之。

苗晋卿捻须附和:“元侍郎所言甚是,漕运关乎京师稳定,确需整饬。”

杜丰一直沉默聆听,此时方才缓缓开口:“元侍郎、苗相公所言,皆是为国筹谋。然杜某翻阅近年漕运案卷,发现即便在严令之下,损耗依旧居高不下。可见,单靠律令惩戒,恐难治本。”

众人的目光瞬间聚焦到他身上。元载眼神微眯,不动声色地问:“哦?不知杜参政有何高见?”

杜丰目光扫过众人,沉声道:“杜某以为,漕运之弊,根子在‘分段负责,利益分散’。各管一段,则无人对全程负责,易于推诿;利益分散,则上下其手,难于监管。欲除此弊,需从根子上改变运作之法。”

他顿了顿,抛出早已思虑成熟的方案:“可否试行‘包运法’?即由朝廷核定每年漕粮总额及运抵时限,招募有实力、有信誉的大型商社或船队,总揽部分乃至全部漕运线路。朝廷按运抵数量支付运费,途中损耗、风险,均由承运方承担。如此,承运者为保利润,必竭力减少损耗、提升效率,朝廷亦能节省大量监管人力,坐收足额漕粮。”

此议一出,满座皆惊!

“交由商贾?”李揆首先皱眉反对,“漕运乃国之大事,岂能假手商人?此例一开,若商贾中途挟粮要价,或与地方势力勾结,岂非动摇国本?”

“杜参政此议,未免太过想当然。”元载也缓缓摇头,语气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讥诮,“商贾逐利,无利不起早。若遇天灾人祸,漕船倾覆,他们无力承担,最终烂摊子还不是要朝廷来收拾?且如此巨利,必引各方争夺,恐生事端。”

几位宰相大多面露疑虑,显然对将如此重要的国家命脉交由“民间”运作,深感不安与排斥。

杜丰早料到会有此反应,不慌不忙道:“李相公、元侍郎所虑,确有道理。然‘包运法’并非全然放手。朝廷可设立专门漕运司,负责核定商社资格、制定运价标准、监督运输过程、验收漕粮质量。承运商社需缴纳巨额保证金,并寻得足够分量的保人。至于天灾风险,可仿照民间船运,由朝廷引导设立‘漕运保险’,分摊风险。此法在河西试行‘以商养军’时,已有类似经验,商社辅助军需转运,效率远胜官府独力运作。”

他将河西的经验搬出,增加说服力。然而,根深蒂固的观念并非轻易能够扭转。

太子李豫坐在一旁聆听,他虽觉杜丰之言颇有新意,但见众相公主张谨慎,也不好贸然表态,只是道:“杜师之议,旨在革除积弊,用心良苦。然漕运事关重大,确需慎重。可否先择一小段线路,比如山阳渎部分河段,进行试点?若确有成效,再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