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乃翁,大唐中兴了! > 第135章 紫宸独对,帝心深测

第135章 紫宸独对,帝心深测(1 / 2)

翌日,巳时初刻。

杜丰身着紫色朝服,腰佩金鱼袋,在内侍的引导下,穿过重重宫禁,走向那座象征着帝国最高权力核心的紫宸殿。晨曦透过高大的宫窗,在光洁如镜的金砖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寂静的廊道中只有他沉稳的脚步声和引路内侍细微的衣袂摩擦声。

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庄重而压抑的气息。与昨日城外盛大的迎接仪式不同,今日的召见,是关起门来的君臣奏对,其意义远比表面的风光更为重大。

行至殿外,内侍通禀后,沉重的殿门被无声地推开一道缝隙。杜丰整理了一下衣冠,深吸一口气,迈步而入。

紫宸殿偏殿不似正殿那般开阔,却更显精致与威仪。肃宗李亨并未端坐于正中的御座,而是身着常服,坐在临窗的一张紫檀木榻上,身旁的小几上摆放着几份奏疏和一盏冒着热气的药茶。他看起来比杜丰记忆中清瘦了些许,脸色带着一丝久居深宫的苍白,但眼神依旧锐利,带着帝王特有的审视。

“臣杜丰,叩见陛下。”杜丰趋步上前,依足礼数,行跪拜大礼。

“杜卿平身,看座。”肃宗的声音平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抬手虚扶。

一名内侍悄无声息地搬来一个绣墩,放在榻前不远处。杜丰再拜谢恩,这才侧身坐下,姿态恭谨,腰背却挺得笔直。

殿内陷入短暂的沉默。肃宗没有立刻开口,只是用目光细细打量着杜丰,仿佛要透过这副沉稳的外表,看穿他内心真实的想法。杜丰坦然承受着这份审视,目光微垂,落在身前的地面上,神情平静无波。

“一别年余,杜卿辛苦了。”良久,肃宗终于缓缓开口,打破了沉寂,“西域之事,朕已尽知。卿力挽狂澜,定鼎西陲,功在社稷,朕心甚慰。”

“陛下谬赞。此皆赖陛下天威,将士用命,臣不过恪尽职守,尽人臣本分而已。”杜丰的回答谦逊而标准,将功劳归于上意与集体。

肃宗不置可否地“嗯”了一声,端起药茶抿了一口,状似随意地问道:“西域初定,百废待兴。依卿之见,此后当以何策为要?是继续驻以重兵,弹压四方,还是另辟蹊径?”

这是一个关键的问题,直接关系到杜丰对西域的战略判断以及他自身的定位。

杜丰略一沉吟,从容答道:“回陛下,臣以为,西域之地,非仅凭武力可长久。昔日强汉盛唐,皆以兵威开路,而以德政、商贸、教化固本。今突骑施已平,诸国归心,正宜‘固本’之时。”

他微微抬头,目光清正:“当务之急,其一,在于稳定秩序。重置安西、北庭都护府,选派能吏,安抚百姓,清剿残余匪患。其二,在于畅通商路。鼓励商旅,保护丝路,使东西货殖流通,则西域自然富庶,民心依附。其三,在于羁縻诸蕃。对葛逻禄、昭武九姓等,当恩威并施,许以通商之利,授以虚职荣衔,使其利益与大唐一体,则可不战而屈人之兵。”

他顿了顿,声音沉稳而有力:“至于驻军,精兵必不可少,然数量可酌情削减,以节约粮饷。关键在于兵精、器利、调度得法。臣在河西试行军械标准化与以商养军之策,颇有成效,若推而广之,则边军战力可增,而朝廷负担可减。”

他没有一味强调军事存在,而是提出了一个综合性的治理方略,将军事、政治、经济融为一体,既展现了长远的战略眼光,也贴合了朝廷希望减轻财政压力的现实需求。

肃宗静静地听着,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茶杯边缘,眼中神色变幻。杜丰的回答,显然在他意料之中,又似乎比他预想的更为周全。

“卿之所言,老成谋国。”肃宗点了点头,话题却陡然一转,“然则,卿可知如今朝野内外,对卿议论颇多?”

来了。杜丰心中微凛,知道真正的考验即将开始。

“臣略有耳闻。”杜丰神色不变,“无非是些‘功高震主’、‘尾大不掉’的陈词滥调。臣之心,可昭日月。臣所求,非一己之权柄,乃大唐之中兴。若陛下认为臣掌兵权过重,臣请即刻缴还河西、乃至所有兼领节度使之旌节,甘愿回京,为一闲散文臣,或于东宫尽心辅佐太子,亦无不可。”

他以退为进,态度诚恳而决绝,直接将最敏感的权力问题摊开,表明自己毫无恋栈权位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