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乃翁,大唐中兴了! > 第134章 归京旌旗,初会暗涌

第134章 归京旌旗,初会暗涌(1 / 2)

凉州的冬日,朔风凛冽,却吹不散萦绕在节度使府上空那股无形的、混合着期待与离愁的气氛。正如程元振密信所预料的,在杜丰接到两封长安来信后不到十日,皇帝的明诏终于抵达。

诏书言辞恳切,对杜丰平定西域之功极尽褒扬,称其“功盖卫霍,勋超班定远”,正式准其回京述职。诏令中,杜丰“司徒”、“太子太傅”等荣衔依旧,命其将河西节度使事务暂交行军司马苏瑾代理,北庭、安西军务由浑瑊、梁宰各司其职,着其安排好西域善后事宜后,即刻启程,凯旋回京。

没有明确提及缴还节钺,也没有立刻授予新的朝职,但“回京”本身,已经释放出最明确的信号。

帅府内,杜丰平静地接旨谢恩。多年的历练,早已让他能做到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他召集麾下核心文武,进行最后的部署。

“怀敏(刘晏字),河西民政、财政及与西域通商诸事,便全权托付于你。苏瑾掌军事,你理民事,你二人需精诚合作,稳守后方,畅通商路。”杜丰看着自己最重要的两位臂助,郑重嘱托。

刘晏与苏瑾齐齐躬身:“谨遵大帅令!必不负所托!”

杜丰又看向一旁伤势已愈,气息却更显冷冽的凌素雪:“西域摩尼教清剿,已有小成,然其根深蒂固,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后续追踪、监控之事,交由你手下得力之人。你随我回京,‘察事司’总部需要你坐镇,长安的水,不比西域浅。”

凌素雪眼中寒光一闪,抱拳领命:“卑职明白。京中一切,必为大人耳目。”她的话语简洁,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绝。经历过于阗生死劫,她这把暗刃,愈发锋芒内敛,却也更显危险。

至于柳明澜,她并未出现在这场合。杜丰在前一日已与她深谈过。“兴业社”的商业网络如今已遍布大半个大唐,甚至开始向西域延伸,成为杜丰体系下不可或缺的经济命脉与情报触角。她将继续坐镇凉州,统筹全局,同时也会逐步将重心向长安转移,为杜丰下一步可能推行的经济改革铺路。

一切安排妥当。三日后,杜丰启程。

没有携带大军,仅率五百亲卫精骑,以及凌素雪统领的部分“察事司”精锐,外加必要的文吏、仆从。队伍不算庞大,却自有一股百战精锐的肃杀之气。凉州城外,刘晏、苏瑾率留守文武官员及无数闻讯赶来的军民相送。人群熙攘,箪食壶浆,欢呼与不舍交织,目送着这位带领他们赢得无上荣光的统帅,踏上东归之路。

旌旗招展,队伍迤逦东行。出了河西,过陇山,入关中。越是接近长安,沿途州县官员迎送越是隆重,百姓围观者更是人山人海。杜丰“挽天倾”、“定西域”的事迹早已传遍天下,在民间,他几乎被神化,被视为中兴大唐的希望所在。

杜丰端坐马上,面色平静,对沿途的热情坦然受之,却并无丝毫骄矜之色。他时常会下马,与一些年长的士绅或看似有见识的百姓简单交谈几句,询问地方民情、赋税轻重。这并非故作姿态,而是他深入了解这个帝国真实面貌的习惯使然。这些细微的举动,也通过各种渠道,传回了长安。

---

长安,明德门外。

这一日的迎接仪式,远超常规。太子李豫亲自率文武百官出城十里相迎,旌旗仪仗煊赫,鼓乐喧天。这是人臣能获得的极高礼遇,彰显着朝廷对杜丰功绩的肯定,以及太子对其毫不掩饰的倚重。

当杜丰的队伍出现在官道尽头时,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过去。只见当先一骑,身着紫色朝服,外罩御赐麒麟纹锦袍,身形不算特别魁梧,却自有一股渊渟岳峙的沉稳气度。历经风霜的面容比离京时更显坚毅,双眸开阖间,精光内蕴,仿佛能洞悉人心。

“杜师!”太子李豫难掩激动,不等杜丰下马,便快步迎上前去。

杜丰立刻翻身下马,疾行数步,在太子面前躬身行礼:“臣杜丰,参见太子殿下!劳殿下亲迎,臣愧不敢当!”

李豫一把托住杜丰的手臂,阻止他大礼参拜,声音带着些许哽咽:“杜师快快请起!一别经年,杜师为国征战,辛苦备至!今日得见杜师凯旋,孤心甚慰,朝廷甚幸,天下甚幸!”他拉着杜丰的手,仔细端详,眼中满是真诚的敬意与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