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丰的《平定西域露布》如同一声惊雷,在已然暗流涌动的长安城炸响。
捷报经由官方驿传与往来商旅的口耳相传,迅速传遍京畿。市井坊间,酒肆茶楼,人人都在谈论杜帅如何运筹帷幄,北庭铁骑如何千里奔袭,安西军如何东西夹击,最终将那肆虐西域多年的突骑施连根拔起。更有葛逻禄内附、昭武诸国归心的消息,更让久经战乱、渴望扬眉吐气的大唐子民热血沸腾。
“了不得!杜帅真乃我大唐的卫霍再生!”
“听闻那突骑施可汗的首级不日就要献俘太庙!”
“西域一平,商路再开,咱们的好日子要来了!”
民间欢腾,朝堂之上却是另一番景象。
正式的朝会上,肃宗李亨当众宣读了杜丰的露布奏疏。百官反应各异。以郭子仪为首的一干勋贵老臣,面露欣慰,纷纷出列盛赞杜丰之功,认为此功当彪炳史册,请陛下重赏。太子一系的官员更是与有荣焉,言辞间对杜丰推崇备至。
然而,在一些角落,尤其是在部分以清流自居、或与某些潜在利益集团关联密切的官员脸上,却能看到一丝微妙的不自然。他们或低头不语,或随大流地附和几句,眼神中却藏着难以言说的复杂情绪。功高震主、尾大不掉之类的流言,虽未敢在明面上提及,却如同殿宇角落的阴影,驱之不散。
肃宗端坐龙椅,面色平静地接受了百官的朝贺,对杜丰的功绩给予了高度肯定,言称“杜卿不负朕望,功在社稷,当有重赏”,并令有司即刻筹备献俘太庙及封赏事宜。然而,他并未当场对杜丰奏疏中“请求回京”及“缴还河西节钺”的部分做出明确回应,只言“西域善后事宜,仍需杜卿妥善处置,具体归期,容后再议”。
这番表态,看似合情合理,却让一些有心人嗅到了更深层的意味。
退朝之后,肃宗独留下太子李豫与几位核心重臣于偏殿议事。
“杜丰奏请回京,诸卿以为如何?”肃宗端起茶盏,轻轻拨弄着浮沫,语气平淡。
太子李豫率先开口,声音因激动而略显急促:“父皇,杜师为国征战,劳苦功高!如今西域初定,正宜回京休整,父皇亦可当面垂询边事,委以更重要的朝堂之任。儿臣以为,当速准杜师所请,并派使者劳军,以示天恩!”
肃宗未置可否,目光转向一旁沉默的郭子仪:“子仪,你以为呢?”
郭子仪须发皆白,神色沉稳,躬身道:“陛下,杜丰之功,确系罕有。其请归之举,亦是臣子本分,彰显其忠谨之心。老臣以为,准其回京述职,理所应当。然西域百废待兴,防务移交、诸蕃安抚,千头万绪,确需一二能臣坐镇交接,不宜操之过急。杜丰所请缴还河西节钺,陛下或可暂缓,待其回京,面陈详情后,再行定夺,亦显陛下信重之意。”
郭子仪老成谋国,既肯定了杜丰的功劳与忠心,也考虑了现实的稳定需要,更顾及了皇帝可能存在的疑虑,提议了一个稳妥的折中方案。
肃宗微微颔首,又看向另外几位大臣,得到的意见大同小异,均认为杜丰应当回京,但在具体时间和权力交接上需稳妥。
“朕知道了。”肃宗放下茶盏,“杜卿之功,不可不赏。其归心,亦不可不顾。然西域之事,确如子仪所言,关乎长远。这样吧,即刻派钦使前往凉州,犒赏三军,宣示朕意。至于杜卿回京具体事宜……待钦使返回,禀明西域实际情况后,再行定论。”
这便是将决定权,又往后推了一程。太子李豫嘴唇动了动,似乎还想再说什么,但看到父皇那平静却不容置疑的眼神,最终还是将话咽了回去。
---
凉州,杜丰接到了朝廷的第一波反馈。
钦使带着浩荡的犒军队伍和肃宗的大量赏赐抵达,宣读了充满褒奖之词的诏书,赐下金银绢帛、御酒美食,犒劳前线将士,并对杜丰及其麾下主要将领进行了初步的封赏擢升。杜丰本人仍兼太子太傅,实封食邑再加五百户。仆固玚、浑瑊、梁宰、刘晏等皆有升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