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刚蒙蒙亮,蓄水塘的水面就泛起了细碎的金光。李杰踩着露水走到塘边,看着竹管里的清水源源不断地注入,塘沿的水位已经漫过了昨日做的记号,青绿色的水藻在水底轻轻摇曳,像群苏醒的精灵。
“开闸!” 他一声令下,小王扳动缠着麻绳的木闸。“吱呀” 的转动声里,清水顺着渠道奔涌而出,在晨光里划出道银色的弧线,扑向干涸的苗田。渠道两侧的泥土被浸润,发出 “滋滋” 的声响,像久旱的土地在贪婪地呼吸。
水培槽里的陶片早已被晒得发白,老李捧着瓢,手抖得像秋风里的落叶。当第一缕清水漫过槽底,他突然 “扑通” 一声跪在槽边,浑浊的眼泪滴在水里,激起圈圈涟漪:“水…… 真的来了……” 他用粗糙的手掌掬起水,任由清凉的液体从指缝流淌,溅在枯萎的胡椒苗上。
李杰拿着特制的喷壶 —— 那是用竹筒和麻布改造的,壶嘴扎着细密的针孔,能喷出雾状的水流。他小心翼翼地对着每一株胡椒苗喷洒,水雾落在卷缩的叶片上,凝成细小的水珠,顺着叶脉缓缓滑落,在叶尖聚成晶莹的水滴。
“快看这叶!” 郭老汉突然喊了一声,手里的烟袋锅掉在地上都没察觉。他指着株最蔫的苗,原本枯黄的叶片边缘竟泛起了淡淡的绿意,像幅褪色的画重新染上了色彩。更奇的是,叶片背面的绒毛渐渐舒展,像婴儿伸开的小手,轻轻托住了水珠。
二柱子抱着个陶罐跑来,罐里盛着从山涧引来的活水,里面还游着两条小鱼:“李大人,这水真清! 俺刚才舀水时,看到水里有小鱼,说明没毒!” 他把陶罐放在水培槽边,小鱼在罐里欢快地游动,尾鳍搅起的水花溅在苗根上。
众人分成几组,有的负责往水培槽注水,有的用喷壶细致浇灌,还有的在苗田周围挖浅沟,让水流均匀地渗透到每一寸土壤。李杰特意叮嘱,水流不能太急,要让土壤慢慢吸收,避免突然的水压损伤脆弱的根系 —— 这是现代节水灌溉技术里的 “慢灌法”,在大唐的苗田里同样适用。
日头升高时,奇迹开始悄然发生。最先被浇灌的那片苗田,胡椒苗的卷须竟开始微微颤动,像苏醒的蛇在伸展身体。最壮的那株移动花架上的苗,顶端的新叶缓缓展开,边缘的红边在阳光下格外鲜艳,像抹羞涩的胭脂。
“果穗! 有新的果穗!” 小王的声音带着哭腔,指着株曾被认为枯死的苗。在脱落的花苞旁,冒出个米粒大的绿色果穗,紧紧依偎在藤蔓上,像个初生的婴儿。周围的几株苗也陆续抽出新穗,虽然细小,却充满了生机。
老李趴在水培槽边,鼻尖几乎碰到水面。他看着清水里倒映的胡椒苗,叶片上的水珠折射出七彩的光,突然 “呜呜” 地哭了起来:“活了…… 真的活了……” 他想起前几日这些苗枯萎的样子,想起自己省下水浇苗却杯水车薪的绝望,此刻的喜悦像潮水般将他淹没。
郭老汉也抹着眼睛,粗糙的手掌在苗叶上轻轻拂过,像抚摸孙儿的脸蛋:“俺种了一辈子地,从没见过这么神的事! 眼看都枯死了,浇了这活水,竟能起死回生……” 他转向李杰,眼神里满是敬畏,“李大人,您这哪是种胡椒,您这是通神啊!”
李杰没有说话,只是默默地给新抽出的果穗喷洒水雾。指尖能感受到叶片传来的微弱脉动,那是生命在重新流淌的证明。他想起穿越前在农科院做的耐旱实验,胡椒的根系在缺水时会进入休眠状态,一旦得到水分就会迅速复苏,只是没想到在大唐的土地上,这一过程会如此令人动容。
“快看这根须!” 老李突然指着水培槽里的根系。原本发黑的根须旁,冒出了许多白色的新根,像无数细小的吸管,紧紧抓住湿润的陶片,贪婪地吸收着水分和养分。根须上的绒毛清晰可见,在水里轻轻摆动,像在跳一支生命的舞蹈。
午后的阳光透过竹架,在苗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微风拂过,胡椒叶发出 “沙沙” 的声响,像是在唱歌。新抽出的果穗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生长,最壮的那串已经有手指长,青绿色的小胡椒紧紧挨在一起,像串绿色的珍珠。
村民们陆续赶来帮忙,看到苗田的景象,都忍不住啧啧称奇。郭老汉的老伴带来了刚蒸好的窝头,分给众人:“这都是托李大人的福,咱们才有口吃的,也让这些苗沾沾福气。” 窝头的热气混着胡椒叶的清香,在苗田上空凝成股温暖的气息。
李杰坐在竹架旁,拿出系统面板。淡蓝色的光屏上,【水源危机解除】的提示格外醒目,含翻车(古代水车)构造及使用方法】。图纸上详细画着水车的齿轮、踏板和水槽,旁边标注着尺寸和制作材料,甚至还有不同水流速度下的齿轮配比 —— 这正是解决大规模灌溉的关键,比竹管引水效率高十倍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