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活水的奇迹(2 / 2)

“终于来了。” 李杰的指尖在图纸上滑动,嘴角不自觉地扬起。翻车的出现,意味着灌溉不再依赖人力,能解放更多劳动力投入到胡椒的种植和后续的技术研发中。他想起贞观犁的图纸还在完善中,香皂的配方也需要更多的油脂,这些都需要充足的人力和稳定的生产环境,而水利的解决,正是这一切的基础。

“李大人,您看这水够不够? 要不要再开大点闸?” 老张的声音打断了他的思绪。蓄水塘的水位已经稳定,水流通过竹管桥源源不断地补充,形成了良性循环。

李杰收起面板,站起身:“够了。” 他指着水培槽里的水位线,“保持这个高度就行,让根须始终能接触到水,又不会淹没茎秆。” 他转向众人,“从今天起,轮班浇水,早晚各一次,中午气温高,只喷水雾降温,记住了吗?”

“记住了!” 众人齐声应和,声音里充满了干劲。经历了这场生死考验,他们对李杰的信任早已超越了上下级的关系,变成了一种近乎信仰的追随 —— 这个看似普通的年轻人,总能创造奇迹。

傍晚时分,禁苑的侍卫突然来访。他站在苗田边,看着生机勃勃的胡椒苗,眼睛里满是惊讶:“陛下听说苗田引水成功,让俺来看看情况,还说…… 还说要是苗真的活了,就赏李大人十匹帛。” 他来时还带着东宫的暗示,准备看笑话,此刻却只能如实回报。

李杰让侍卫仔细查看,甚至摘下片新叶让他带回:“劳烦侍卫大哥回复陛下,臣定不辜负期望,定让胡椒苗顺利结果。” 他没有提东宫的刁难,也没有邀功,语气平静得像在说件平常事。

侍卫走后,郭老汉忍不住问:“大人,为啥不跟陛下说说东宫截水的事? 那可是大功一件!”

李杰望着竹管桥的方向,夕阳给管道镀上了层金红:“现在还不是时候。” 他知道,仅凭几匹帛的赏赐改变不了权力格局,只有当胡椒真正丰收,形成稳定的经济效益,才能在根本上动摇东宫和保守派的阻挠。而他与李承乾的较量,才刚刚进入关键阶段。

夜幕降临时,苗田的灯火次第亮起。村民们和狱卒们围坐在篝火旁,分享着带来的食物,谈论着未来的收成。郭老汉讲起年轻时在漕帮的经历,王老五的儿子们则缠着李杰,问水车图纸上的齿轮是怎么转动的。

李杰拿出根树枝,在地上画出翻车的草图:“这叫翻车,也叫龙骨水车,靠人力踩踏带动齿轮,能把低处的水引到高处,比竹管引水效率高得多。” 他指着齿轮的咬合处,“关键在这几个齿的角度,必须精确,才能省力。” 孩子们听得入迷,大眼睛里闪着对知识的渴望。

老李端着碗热汤走过来,汤里飘着几片胡椒新叶:“大人,尝尝俺用新叶煮的汤,比以前更香了。” 汤里的胡椒叶带着股清冽的辛辣,比之前多了层甘甜,是活水滋养的味道。

李杰喝了口汤,暖意顺着喉咙流进心里。他知道,简易水利图纸的出现,不仅是奖励,更是责任。从竹管引水到翻车灌溉,从胡椒种植到贞观犁的研发,每一步技术的迭代,都是在为大唐的根基添砖加瓦,也是在为自己赢得更广阔的生存空间。

远处的宫墙在夜色里沉默,李承乾或许还在等待着坏消息,长孙无忌的眼线也一定在暗处窥探,但这都不重要了。因为活水已经引来,希望已经扎根,就像那些重新焕发生机的胡椒苗,只要给予阳光和雨露,就会顽强地生长,冲破一切阻碍。

夜风拂过苗田,带来胡椒叶的清香和水流的潺潺声。李杰望着满天繁星,心里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坚定。他的技术迭代之路才刚刚开始,眼前的苗田是起点,而整个大唐,都将是他施展才华的舞台。

当第一缕晨光再次照亮苗田时,新的果穗又长长了半寸。竹管桥里的水流依旧欢快地奔涌,像首永不疲倦的歌,吟唱着生命的奇迹,也吟唱着一个属于科学与民心的,崭新的黎明。

欲知下文如何,请先关注收藏点赞!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