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 退役与新生(1 / 2)

停战协定签署后,关岛基地的战争机器开始降速。人员轮换,部门裁撤,一种战后特有的萧条与松弛感弥漫开来。

陈晓的“特别战略顾问”合同随战争结束自然到期。

哈里森准将亲自找他谈话,试图挽留。在基地一间小会议室里,哈里森语气诚恳:

“陈,战争结束了,但冷战还在继续。你的才华,你对东方思维的深刻理解,对我们至关重要。CIA那边也有意向,希望能吸纳你进入分析部门,待遇和级别都可以谈。留下来,你会有更大的舞台。”

陈晓看着这位曾经对他充满警惕、后来又极度依赖他的美军将领,脸上露出恰到好处的、混合着疲惫与释然的笑容。

“准将先生,感谢您和CIA的好意,”他声音有些沙哑,“但这几年,我太累了。从上海到香港,再到关岛,我一直在漩涡里打转。分析、预测、算计……每一个字都可能关系到成千上万人的生死。我就像一根绷得太久的弦,快要断了。”

他指了指自己的脑袋和心口:“这里,还有这里,都需要休息。我渴望过一种不需要每天解读谎言、揣测意图的平凡生活。看看报纸,喝喝咖啡,为自己而不是为国家或者阵营活着。”

他的理由无懈可击,充满了“人性化”的脆弱感。一个经历了太多机密与压力的情报人员,选择激流勇退,合情合理。

哈里森凝视了他片刻,似乎想从他眼中找出伪装的痕迹,却只看到一片深不见底的疲惫——不仅是对过去,更是对被捆绑在国家机器上的未来的厌倦。

哈里森最终只能叹了口气,拍了拍陈晓的肩膀:“我理解。说实话,有时候我也羡慕这种选择。”

有了哈里森的特批,陈晓的退役手续办理得异常顺利。或许是因为他“卓越”的贡献,或许是因为美国人觉得一个选择“平凡生活”、已失去锐气的分析师威胁性大减,他不仅获得了一笔丰厚的退役金,还意外得到了合法的美国永久居民身份。

当然,自由是有代价的。在身份文件的备注栏里,有一行不起眼的小字:在获得完全公民身份前,未经许可不得离开美国及其托管地领土。

内心吐槽:呵,还是信不过我。不过这笼子总算大了点,从关岛换成了整个美国。

当他脱下那身没有军衔的顾问制服,换上便装,拎着简单行李走出关岛基地大门时,恍如隔世。阳光刺眼,海风带着自由的味道。

他回头看了一眼那森严的大门和飘扬的星条旗。这里埋葬了“高桥晓”,埋葬了“夜莺”,也暂时埋葬了“陈顾问”。

下一个身份,会是什么?

他踏上了前往美国本土的运输机。当飞机在旧金山机场降落,他随着人流走出航站楼,真正踏上美国的土地时,一种奇异的疏离感包裹了他。这里是美国的心脏,却也是他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甚至可能是一辈子的容身之所。

姐姐早已到了解放区,现在的新中国应该是安全的。

但他暂时回不去了。不是因为距离,而是因为时间。他清楚地知道,接下来的二十多年,那片土地上将会发生什么。

如今,新中国已没什么人能证明他曾经作为“夜莺”的捐赠,没人能理解他那些年在梅机关的“功绩”!更别提他那复杂到能写一本小说的履历——国民党特务(军统)、日本特务(梅机关)、美国特务(OSS顾问)……这要是赶上不久将来的那场史无前例的“文化盛宴”,他就是妥妥的“三料特务”,简直是时代洪流里的最佳反面教材,枪毙三回都算从轻发落!

他可不想去碰那个运气。

那么,留在美国,就成了唯一,也是最优的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