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章 停战的推手(1 / 2)

一九五一年七月,开城,板门店。谈判桌上的唇枪舌剑,其激烈程度不亚于前线的炮火。谈谈打打,打打谈谈,成了朝鲜战场的新常态。战线在三八线附近逐渐凝固,每一寸土地的争夺都伴随着惊人的鲜血,却再也难以撼动整体的战略平衡。

关岛基地的战略评估会议频率越来越高,气氛也愈发凝重。消耗战的残酷数字,像冰冷的雪花片般堆积在每位参谋的案头。

在一次由太平洋总部特派员参与的高级内部会议上,议题直接而尖锐:是否值得为了可能的、有限的战线调整,继续投入巨大的资源进行血腥的拉锯?是否有必要考虑扩大战争,例如将战火引向中国本土?

鹰派军官慷慨陈词,强调“共产主义扩张的威胁”,主张施加更大军事压力,甚至不惜动用“更广泛的手段”迫使中朝屈服。

轮到陈晓发言时,会议室安静了下来。所有人都想听听这位“预言家”和“成本会计”的看法。

陈晓没有直接反驳鹰派,而是如同一个冷静的外科医生,开始系统地解剖这场战争。

他首先展示了一系列精心准备的图表和数据:

“先生们,让我们暂时抛开意识形态,只看一些基本的数字。”他的声音平稳,不带感情色彩。

“自去年十月确认中国介入至今,我军及其盟军累计伤亡已超过二十万。直接军费开支高达数百亿美元,这还不包括对盟友的军事援助和全球范围内因战略资源倾斜而产生的间接成本。”

“我们面对的敌人,其人力资源似乎深不见底,其士兵的战斗意志在经历了如此惨烈的消耗后,依然未见衰竭的迹象。我们在火力、机动、后勤上拥有绝对优势,却无法将其转化为决定性的胜利。为什么?因为对方的核心战略,就是‘消耗’。他们用空间和鲜血,换取时间,削弱我们的意志和资源。”

他话锋一转,将矛头指向了真正的目标:

“而在这场血腥的消耗战中,最大的受益者是谁?”他停顿了一下,目光扫过众人,“是莫斯科。”

“苏联以极低的成本——主要是些过时的武器装备和有限的物资援助——成功地将美国及其主要盟友的战略注意力牢牢吸引在远东这个泥潭。他们在欧洲的压力因此减轻,其全球扩张的步伐并未停止。我们在这里每多投入一分资源,苏联在其它关键地区,比如西欧、中东,就多一分战略主动。”

他引用了近期欧洲局势的一些紧张迹象,以及苏联核武库和远程轰炸机部队发展的最新评估。

“先生们,”陈晓加重了语气,“我们是否正在犯一个战略性的错误?将我们最宝贵的鲜血和财富,投入一个无法取得决定性胜利、反而让真正对手坐收渔利的无底洞?”

他最终抛出了自己的核心论点,依旧包裹在“客观分析”的外衣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