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误判(2 / 2)

“看吧,连他们自己人都承认,他们支撑不了多久!”麦克阿瑟挥舞着报告副本,在司令部里对他的将领们说,“我们要用钢铁和火焰,让这些不知天高地厚的中国人清醒清醒!”

在华盛顿,尽管有少数谨慎的声音提醒中国军队的数量和意志可能被低估,但在“圣诞节前让孩子们回家”的狂热宣传和麦克阿瑟的巨大声望下,陈晓这份“权威”的、指向明确的报告,无疑给主张迅速北进的决策者们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联合国军迅速调整部署,准备发动一场规模空前的“总攻势”。各路部队按照计划,加快向北推进,试图利用装备和火力优势,一举击溃“后勤不济、装备落后”的志愿军。

陈晓在关岛的办公室里,通过情报渠道,密切关注着前线的动向。当他看到美军部队开始以更积极、更冒进的姿态向北涌去时,嘴角勾起一丝冰冷的弧度。

内心吐槽:去吧,去吧,开着你们的坦克,沿着那些狭窄的山谷,去迎接我为你们精心准备的“惊喜”吧。真以为“礼拜攻势”就是极限了?你们对“迂回包抄”和“纵深穿插”的力量,一无所知。我这份“攻略”,可是专门为你们的傲慢定制的。

他提供的分析,像是一份精心调配的毒药,表面上是解药(指出弱点),实则加剧了美军的轻敌冒进。他将志愿军因客观条件限制而被迫采用的战术和存在的风险,巧妙地包装成了其无法克服的、必然导致失败的“死穴”。

他知道,志愿军正利用美军这种“确认”的轻敌心理,在冰天雪地中悄然后撤,诱敌深入,张开了一个巨大的口袋。

十一月下旬,联合国军的“总攻势”在东西两线全面展开。进展“顺利”,几乎没有遇到像样的抵抗。

捷报频传,东京和华盛顿一片乐观。

然而,几天后,前线传来的消息开始变得不对劲。

先是西线美军第八集团军报告,之前如影随形的中国军队“消失”了,仿佛融入了山林。紧接着,东线传来更令人不安的消息,冒进的陆战一师和部分陆军部队,在长津湖地区等险要地域,突然陷入了数量远超预期的、装备着更多迫击炮和轻机枪的中国军队主力的重重包围!攻击来自四面八方,后勤线被切断,战斗异常惨烈!

第一次战役的挫折还可以解释为遭遇战和奇袭,但这次,是在联合国军发动大规模攻势、自以为掌握主动权的情况下,一头撞进了对方预设的歼灭圈!

关岛基地的乐观气氛瞬间凝固。

哈里森冲进陈晓的办公室,手里拿着刚刚收到的、描述长津湖地区美军陷入苦战、急需空中支援的紧急电文,脸色铁青。

“陈顾问!”哈里森的声音带着压抑不住的震惊和困惑,“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你的报告里不是说,他们缺乏重武器,后勤无法支撑,不具备长期作战能力吗?为什么他们能在长津湖投入如此多的兵力,打出如此凶猛的围歼战?!”

陈晓看着地图上那几个被重点标记、已然陷入重围的地点,抬起头,脸上露出了恰到好处的“凝重”与“疑惑”。

“准将先生,”他缓缓开口,语气带着一丝“自我怀疑”,“或许我们误判了……我们低估了他们的后勤韧性,以及……他们指挥官的魄力和士兵的忍耐力。”

他顿了顿,看着哈里森那双充满困惑和寻求答案的眼睛,抛出了准备好的问题:

“或者,我们是否考虑过另一种更可怕的可能性——”

“我们之前所遭遇的,以及我报告中分析的,根本就不是他们的全部主力,甚至……可能只是诱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