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津湖地区陷入苦战的消息,像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雪,瞬间冻结了关岛基地内因“总攻势”而升腾的燥热。之前还充斥着“圣诞节前回家”论调的会议室,此刻只剩下电台里传来的夹杂着静电噪音的求救信号和军官们铁青的脸。
哈里森准将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对着地图研究了半天,出来时眼里的红血丝更多了。他再次找到陈晓,这次的问题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焦灼:“陈顾问,我们需要重新评估!东线的陆战一师情况危急,西线推进的第八集团军侧翼也发现了新的中国军队活动迹象。你的上一份报告……是不是遗漏了什么?”
陈晓心中凛然,知道关键时刻到了。他不能否认之前的分析,那等于自打嘴巴,但他可以“深化”和“修正”分析,将美军的注意力引向更危险的歧途。
他脸上露出恰到好处的凝重与“反思”:“准将先生,战场形势瞬息万变。我之前的分析基于初期接触,现在看来,在某些方面可能过于保守了。”
他铺开新的稿纸,开始撰写一份“补充分析”。在这份报告中,他“坦诚”地承认了对志愿军某些能力的“低估”:
“根据最新战报,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中国军队的以下特质:
1. 迂回包抄的深度与决心远超预期。他们并非只进行浅纵深战术穿插,而是敢于进行大规模、远距离的战略迂回,不计代价地渗透至我军后方,切断交通线和退路。其士兵的野外生存能力和耐力惊人。
2.夜战与近战能力是其核心优势。他们极度依赖夜色和复杂地貌接近我军,以弥补火力不足。一旦贴近,其密集的冲锋枪、手榴弹和刺刀攻势,能有效抵消我军炮火和空中优势。
3. 后勤极限的弹性需重新评估。尽管其现代化后勤手段匮乏,但其利用人力、畜力进行原始补给的能力,以及在当地偶尔强制征集粮食的作法,使其在特定区域、特定时间段内,维持进攻的能力可能比我们预估的要强。”
这些分析,句句属实,甚至可以说是对志愿军战术特点的精准概括。但陈晓巧妙地运用了语言的艺术:
他着重强调“迂回包抄”的“惊人”和“深远”,却“忽略”了提醒美军加强侧翼侦察和控制关键节点的具体方法,反而暗示这种战术“难以预防”,容易造成“恐慌”。
他突出“夜战近战”的“核心优势”,却“忘记”建议美军发展针对性反制战术,例如加强前沿警戒、配置更多自动武器和照明弹等,反而渲染一旦被近身就“优势尽失”的氛围。
他承认“后勤弹性”,却将重点放在“原始”、“强制征集”等负面词汇上,暗示其不可持续和脆弱本质未变,只是“回光返照”,并未指出志愿军可能通过缴获和坚韧意志来部分弥补短板。
最后,他在结论中“忧心忡忡”地写道:“综上所述,中国军队展现出极强的战术适应性和坚韧性。我军在推进时,必须更加谨慎,避免孤军深入,尤其要警惕侧翼安全,防止被其大规模穿插部队分割包围。任何冒进都可能导致……灾难性后果。”
内心吐槽:提醒你们小心侧翼,别冒进,这总没错吧?至于你们是理解为“加强警戒”还是“畏缩不前”,那就是你们自己的阅读理解问题了。我可是把“风险”都标红了。
这份“补充分析”迅速被下发至相关部队。然而,在麦克阿瑟“加速北进,不给敌人喘息之机”的总体战略和急于挽回面子的心态下,前线部分指挥官对报告的解读出现了致命的“偏差”。
他们读到“迂回包抄深远”,想到的不是巩固侧翼,而是“必须更快推进,在他们完成包抄前击溃其正面防线”。
他们看到“夜战近战核心优势”,想到的不是加强防御,而是“尽量避免夜间接触,白天利用火力优势快速击穿”。
他们注意到“后勤弹性需评估”,则更加坚信“敌人已是强弩之末,只要再施加压力就会崩溃”。
陈晓的“警告”,在傲慢与急躁的滤镜下,反而成了一种变相的“激励”——看,敌人很狡猾,所以我们更要快刀斩乱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