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面上依旧平静,只是微微颔首:“情报分析,无非是基于逻辑和事实做出最合理的推断。北京的行为,符合其一贯的战略思维模式。”
他越是平静,在众人眼中就越是高深莫测。
接下来的几天,陈晓在基地内的地位发生了微妙而显着的变化。军官们与他交谈时,语气不自觉地带上了请教的味道。连卡特送文件进来时,腰杆都似乎比平时弯了几分。
他的价值,因为“敌人”的成功和“己方”的失败,反而急速飙升。这种荒诞的错位感,让陈晓内心充满了冷冽的讽刺。
哈里森几乎每天都要召见他,询问他对于中国意图、苏联角色以及战争下一步发展的看法。陈晓谨慎地把握着分寸,既展现价值,又不提供可能对志愿军造成重大损害的核心判断。他更多地是从战略层面分析,强调中国参战的核心目的是建立安全缓冲区,暗示如果联合国军不威胁其底线,战争有局部化的可能。
但这显然不符合麦克阿瑟和华盛顿鹰派“胜利”的渴望。
这天,哈里森将一份标着“绝密”的电报递给陈晓,是来自参谋长联席会议的直接询问。
“陈顾问,”哈里森脸色凝重,“华盛顿需要你提供更具体、更战术层面的分析。他们想知道,这支中国军队,他们的战术特点是什么?弱点在哪里?我们该如何应对?”
陈晓接过电报,快速浏览。问题很具体:志愿军的作战模式、后勤补给能力、指挥官风格、装备劣势……
他知道,真正的考验来了。
这是他不能拒绝的任务,否则立刻会引起怀疑。但他提供的分析,必须“真实”却又不能“致命”。他需要在帮助美军“理解”对手的同时,巧妙地埋下一些可能引导其走向错误的种子。
内心冷笑:想摸清志愿军的底细?好啊,我给你们“分析”。保证“干货”满满,至于你们能不能消化,会不会噎着,那就看你们的造化了。
他抬起头,看着哈里森,眼神锐利而专注:“我需要时间,整合所有前线传回的战报,进行交叉分析。我会提交一份关于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术特点及潜在弱点的详细评估报告。”
“需要多久?”
“四十八小时。”陈晓给出了一个精确的时间。
“好!”哈里森用力点头,“我等着你的报告。这份报告,可能会直接影响东京和华盛顿的下一步决策。”
陈晓拿着那份沉甸甸的电报,转身离开会议室。他能感受到身后那些目光,充满了期待、依赖,或许还有一丝隐藏的嫉妒。
他回到自己的办公室,关上门,隔绝了外面的世界。
摊开稿纸,他深吸一口气。
是时候给傲慢的“联合国军”,好好上一课了。只是这课的内容,得由他这个“老师”来精心设计。
这份即将出炉的战术分析,会成为美军扭转战局的利器,还是……将其引向更深陷阱的诱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