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五零年十月末至十一月初,来自朝鲜半岛北部的消息,开始变得混乱而诡异。
——韩军某精锐部队在云山附近遭遇“不明身份”的“大规模中国军队”伏击,几乎全军覆没。
——美军骑兵第一师先头部队报告与“穿着臃肿棉衣、使用日式装备但战术极其刁钻”的敌军交火,对方“进攻凶猛,撤退迅速,如同幽灵”。
……
东京盟军最高司令部和华盛顿五角大楼的第一反应是嗤之以鼻。“中国人?他们敢?”“不过是北朝鲜人虚张声势,或者少量志愿人员,成不了气候。”“麦克阿瑟将军即将发动‘结束战争’的总攻势,这些小插曲无关紧要。”
这种乐观的、带着种族优越感的论调,同样弥漫在关岛基地。许多军官认为,即便有中国人,也只是象征性的存在,目的是警告联合国军不要越过三八线,绝无胆量与美军正面交锋。
陈晓听着会议室里的喧嚣,内心冷笑:傲慢,永远是失败最好的催化剂。他仿佛已经看到了冰雪覆盖的山谷里,那如同潮水般涌出的、带着震惊世界决心的志愿军战士。
他没有急于反驳,只是每天默默地阅读着越来越多的、描述“诡异敌军”的战报,并在提交给哈里森的日常简报中,持续、冷静地重申他的判断:“种种迹象表明,中国军队已经大规模、成建制地介入。其战术特点符合中共军队一贯风格,绝非小股部队骚扰。”
他的声音,在普遍的乐观情绪中,显得格外刺耳和不合时宜。一些军官私下里称他为“乌鸦”,认为他总是在散布悲观论调。
然而,现实很快抽来了耳光,而且又快又狠。
十一月五日前后,经过多方情报确认和审讯战俘,一个石破天惊、让整个西方世界震动的结论被最终证实:中国人民志愿军,已大规模、秘密入朝参战!其先头部队已达数个军,并在第一次战役中,予联合国军沉重打击,初步稳定了朝鲜战局!
消息确认的那一刻,关岛基地的会议室里,死一般的寂静。
之前叫嚣着“中国人不敢”的军官们,脸色煞白,目瞪口呆。有人喃喃自语“这不可能……”,有人则愤怒地咒骂“黄皮肤的骗子!”。
恐慌,如同冰冷的潮水,瞬间淹没了之前的乐观。
哈里森准将猛地推开椅子站起来,走到巨大的朝鲜地图前,盯着那片刚刚被标注为“确认遭遇中国志愿军主力”的区域,拳头紧紧攥着,指节发白。
他深吸一口气,转过身,目光如同鹰隼般扫过众人,最后定格在角落里面无表情的陈晓身上。
“先生们,”哈里森的声音沙哑,带着压抑的怒火和一丝不易察觉的……后怕,“看来,‘乌鸦’这次叫对了。”
一瞬间,所有复杂的目光——震惊、难以置信、甚至是一丝恐惧——都投向了陈晓。这个他们之前或多或少带着怀疑或轻视的“前敌方顾问”,此刻在他们眼中,仿佛笼罩上了一层神秘的光环。
他的预测,那个被视为“危言耸听”的判断,竟然成了血淋淋的现实!
“陈顾问,”哈里森的语气前所未有的郑重,甚至带上了一丝敬意,“你的判断……是正确的。我们,或者说,东京和华盛顿的许多人,都严重误判了北京的决心和胆量。”
内心吐槽:正确?我只是比你们多了点“历史常识”而已。不过,看着这群骄傲的家伙被现实打脸,这感觉……真他妈的爽!比在瑞士银行账户上多几位数还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