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引用了大量公开报道的数据和事例:“法币已形同废纸,官员贪腐丑闻层出不穷,军队在拥有美械优势的情况下仍一溃千里……这些迹象表明,国民党政权缺乏成为一个‘东方欧洲’的基本要素——有效的治理能力和民众的广泛认同。”
“在这种情况下,”陈晓得出结论,“向其投入巨额援助,无异于将资金倒入一个无底洞。这些资源无法被有效利用来重建国家和对抗共产党,反而会在腐败的官僚体系中流失,甚至可能加速其内部崩溃。马歇尔计划的成功,依赖于受援国自身具备‘可复兴’的基础。而国民党政权,不具备这个基础。”
最后,他上升到战略资源分配的高度:
“美国的资源虽然是世界第一,但并非无限。马歇尔计划对欧洲的投入是必要的、高效的,因为它巩固的是对抗苏联的核心阵地。而将同等规模的资源投入中国这个‘无底洞’,既不可能,国会和民众不会支持;也无必要,因为其无法达成战略目标,反而会严重挤占用于欧洲和 其它关键地区,如日本的资源。”
“因此,我的建议是:接受中国局势的自然发展。对国民政府的援助应维持在最低限度,足以显示‘关注’但不做无谓消耗。同时,密切关注局势变化,保留未来与任何可能主导中国的政治力量打交道的灵活性。我们的战略重点,必须坚定不移地放在欧洲。在亚洲,我们要做的是稳住关键岛屿链如日本、菲律宾,而非在大陆上进行一场注定失败的‘货币战争’。”
陈晓的论述,逻辑严密,环环相扣。他用支持马歇尔计划的论据,完美地推导出了应减少对华干预的结论。他没有情绪化地抨击国民党,而是冷静地分析了其“不可投资性”,并将问题提升到全球战略资源优化配置的高度。
哈里森听完,久久没有说话。他站起身,走到窗边,望着外面。陈晓的报告,像一把精准的手术刀,剖开了许多华盛顿官员不愿面对的现实。
过了好一会儿,哈里森才转过身,脸上带着一种复杂的神情,有赞赏,也有凝重。他拿起陈晓刚才论述的笔记,轻轻拍了拍。
“陈顾问,”哈里森的声音带着前所未有的郑重,“这份分析……堪称杰作。极具战略眼光,超越了地区冲突的局限,真正把握住了全球冷战格局的精髓。”
他走到陈晓面前,目光锐利地看着他:“我开始意识到,你的价值,远不止是一个‘中国通’或者情报分析师。你拥有一种……理解力量本质和战略平衡的罕见天赋。这份报告,我会作为最高级别的参考文件,直接呈送太平洋总部和华盛顿的相关部门。”
陈晓心中一震。哈里森的评价,意味着他的身份在对方心中悄然发生了变化。从一个需要警惕和利用的“前敌国分析师”,开始向一个值得重视的“战略顾问”倾斜。
“您过奖了,准将先生。我只是尽我所能,提供客观分析。”陈晓保持谦逊。
哈里森摆了摆手:“不必过谦。你的‘客观’,往往比我们许多戴着意识形态有色眼镜的专家更接近真相。继续保持这种洞察力,陈顾问。我们需要能看清全局的人。”
离开办公室,陈晓走在回廊上,海风拂面,带来一丝清凉。他知道,自己又一次在钢丝上完成了危险的舞蹈。用支持欧洲复兴的逻辑,论证了亚洲的“弃子”策略,这其中的讽刺与荒诞,让他内心忍不住再次吐槽:这算不算用美帝的粮,砸美帝的锅?不过话说回来,能让这群骄傲的将军开始正视战略资源的有限性和选择的必要性,这步棋算是走对了。
哈里森将他视为理解全球冷战格局的稀缺人才,这带来了新的机遇,也意味着更高的风险和更严密的关注。
只是,这份被誉为“杰作”的报告,在即将迎来大选、对华政策争论白热化的华盛顿,将会引发怎样的风波?那些将蒋介石视为“自由中国”象征的坚定支持者,会如何反击这种“放弃”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