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潜鳞1937:我在敌营当大佬 > 第190章 “马歇尔计划”与亚洲的“弃子”

第190章 “马歇尔计划”与亚洲的“弃子”(1 / 2)

时间滑入一九四八年,中国内战的炮火愈发炽烈,国民党的颓势已难以掩盖。而在大洋彼岸,一项规模空前的战略举措正式启动——马歇尔计划。

当关于欧洲复兴计划的文件摘要通过卡特送到陈晓手中时,看着那动辄数十上百亿美元的援助金额和庞大的重建蓝图,他内心不禁为之震撼。这确实是遏制战略的经济基石,堪称神来之笔。

四月的一个下午,哈里森再次召见。他似乎对陈晓此前关于“杜鲁门主义”的补充分析印象深刻,这次的问题更加直接:“陈顾问,马歇尔计划已经启动。从你的角度看,这项计划对全球战略格局意味着什么?我们是否也应在远东,特别是中国,采取类似规模的经济投入来稳定局势?”

陈晓知道,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他可以用支持马歇尔计划的逻辑,来论证减少对中国干预的合理性,实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效果。

他没有立刻回答,而是略作沉思,随后以肯定的语气说道:“马歇尔计划,准将先生,我认为这是美国在冷战中最具远见、也最成功的战略决策之一,其意义甚至超过许多军事部署。”

哈里森挑了挑眉,示意他继续。

“它的高明之处在于,”陈晓阐述道,“它超越了单纯的军事对抗思维,从根源上着手。大规模的经济援助,首先能迅速恢复西欧的生机与稳定,消除共产主义滋生的土壤——贫困和绝望。一个繁荣、稳定的西欧,将是抵抗苏联扩张最坚固的堡垒。”

“其次,它深刻地捆绑了西欧与美国的利益,确立了美国在西方阵营无可动摇的领导地位。这不仅是经济投资,更是政治和战略投资。”

“最后,它向全世界展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美国的慷慨,与苏联模式形成了鲜明对比,赢得了巨大的道义和宣传优势。”

这番分析,让哈里森不禁点头——这比许多华盛顿官员单纯将马歇尔计划视为“慈善”或“经济政策”要深刻得多。

“那么,中国呢?”哈里森追问,“如果我们希望远东也能出现一个稳定、非共产主义的政权,是否也需要一个‘东方马歇尔计划’?”

“不,恰恰相反。”陈晓断然否定,时机把握得恰到好处,“我认为,试图在中国复制马歇尔计划,将是战略上的严重失误,是对宝贵资源的巨大浪费。”

“为什么?”哈里森身体微微前倾。

“原因在于,‘马歇尔’的对象,与国民政府的本质截然不同。”陈晓开始了他精心准备的类比论证,“西欧国家,如英国、法国,拥有成熟的官僚体系、法治传统、工业基础和受过教育的民众。战争摧毁了它们的物质基础,但并未完全摧毁其社会结构和国家能力。援助注入,如同给一个身体虚弱但器官功能尚存的病人输血,能够帮助其迅速恢复。”

他话锋一转,指向中国:

“而国民党政权呢?它更像是一个罹患了晚期癌症的病人。其腐败是系统性的,从高层到基层,渗透到骨髓。它的官僚体系低效贪婪,经济政策崩溃失控,军队士气涣散,更重要的是,它失去了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的支持。这种内部的结构性塌陷,不是外部经济援助能够治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