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岛的阳光透过加装铁栅的窗户,在陈晓手上那份过期的《纽约时报》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头版标题赫然写着:《丘吉尔富尔顿演说:铁幕已降临欧洲大陆》。
陈晓只是扫了一眼标题,便知该来的,终于来了。冷战这头巨兽,被这位前首相用最戏剧性的方式,正式牵上了舞台。
报纸上的措辞华丽而充满警示:“从波罗的海的斯德丁到亚得里亚海的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字里行间充斥着对苏联扩张的警惕和对西方团结的呼吁。
历史课本上的名词,成了眼前滚烫的新闻。时代掀开了新的一页,而他是为数不多的、提前看过剧本的读者。
“铁幕......”他低声咀嚼着这个词,嘴角扯出一个没什么温度的弧度,“终于喊出来了。接下来,就该是寻找敌人和划定战线的游戏了。”
几天后,哈里森准将亲自召见,议题明确:“陈顾问,针对丘吉尔的讲话及当前欧亚局势,请你提供综合分析,重点评估苏联的全球战略意图,以及我们在亚洲应如何应对。”
陈晓知道,真正的考题来了。
这不再是关于某个具体战役或政权稳定性的分析,而是关乎美国未来数十年全球战略的顶层设计。他必须抓住这个机会,不仅要展现价值,更要尝试将一枚楔子打入美国战略决策的缝隙。
他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整整两天。窗外,美军战机起降的轰鸣声前所未有地频繁,仿佛在印证着世界正滑向新的对抗轨道。
他铺开稿纸,标题写得冷静而克制:《“铁幕”之下的双重博弈:论美苏对抗主线与远东区域的“非对称”特性》。
报告开篇,他首先肯定了丘吉尔判断的核心价值,承认美苏意识形态与地缘政治的结构性对抗将成为未来国际关系的主旋律,这是“历史的必然”。
但笔锋随即一转,他引入了自己的核心论点:
“……然而,将欧洲对抗模式简单套用于远东,尤其是中国,将是战略误判。欧洲是美苏力量直接碰撞的前沿;亚洲则更为复杂。”
他详细分析了中共与苏联的关系:
“中共虽在意识形态上亲近莫斯科,但其诞生于中国独特土壤,领导层具有强烈民族主义色彩和独立传统。他们的首要目标是赢得内战、实现国家统一,而非单纯充当苏联代理人。过度将其与苏联捆绑施压,只会适得其反,将其彻底推向莫斯科——这不是战略挤压,而是战略驱赶。”
接着,他提出“非对称”策略:
“因此,在远东,美国应采取与欧洲截然不同的‘非对称’围堵策略。其核心在于:承认并利用中苏之间的潜在分歧与不同诉求。”
“具体而言:”
一、明确战略优先级:苏联在欧洲的扩张是对西方的心腹之患,应集中资源于欧洲复兴与防御。
二、在亚洲,尤其是中国问题上,要保持战略灵活性:避免陷入大陆消耗战。国民党政权内部问题积重难返,无限输血效率低下。建议采取‘离岸平衡’与‘有限接触’,一方面防止共产党迅速获胜,另一方面与中共内部务实力量保持间接沟通,预留‘楔子策略’空间。目标应是‘管控’而非‘解决’亚洲冲突,使其不至于失控并过度消耗美国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