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资源倾斜:将节省下的战略资源投向日本、菲律宾等关键海上通道和岛屿链,构筑海空防御体系,而非深陷中国大陆战争的泥潭。”
报告最后,他总结道:
“与苏联的竞争是长期全面的。在欧洲是‘阵地战’;在亚洲应是更灵活、注重成本的‘非对称消耗战’。集中资源于欧洲,在亚洲保持存在但不深陷,利用当地力量牵制对手。如此才能避免两线作战、资源分散的战略困境。”
写完,陈晓放下笔,揉了揉太阳穴。内心吐槽:一群刚从热战出来的将军,恨不得在全世界每个角落跟苏联坦克对轰。我得告诉他们,有时候后退一步、集中拳头,比到处撒芝麻盐聪明得多。就是不知道这帮信奉“武力至上”的老爷们,能不能听懂这“非对称”的弦外之音。
报告提交后数日没有回音。陈晓并不意外——他的观点与华盛顿“全面遏制”论调及“亚洲优先”派格格不入。
就在他以为这份报告又会像之前那份“错误预测”一样被遗忘时,转机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出现了。
卡特再次来访,脸色古怪地拿着一份新文件夹:“陈顾问,你的报告引起了一些……额外关注。战略空军司令部的那些参谋们对你报告中‘资源优先级’和‘避免亚洲消耗’的部分很感兴趣。他们邀请你参与一次非正式的跨部门战略研讨会,主题是‘全球基地部署与远程打击力量的战略重心评估’。”
陈晓接过文件夹,里面是几份经过脱敏处理的背景资料和研讨会议题提纲。他快速浏览着,内心瞬间明了。
战略空军司令部……他们掌管着美国最锋利的核矛头。他们的核心关切是如何最有效地威慑和打击苏联,而不是陷入亚洲无休止的地面战斗。自己报告中关于“集中资源于主要威胁”、“避免次要战场过度消耗”的观点,无疑戳中了他们的痒处。
这群手握毁灭性力量的人,正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值得瞄准的目标,以及最经济有效的威慑方式。而自己,一个被软禁的前敌方分析师,竟然意外地提供了某种战略层面的思考维度。
荒谬感油然而生。内心吐槽:我这是在给美帝的核战略出谋划策?剧本真是越写越魔幻。但能影响这群掌握“终极力量”的人,或许比说服一百个哈里森更有价值。
他合上文件夹,平静地问:“时间?形式?”
“下周三,加密电传打字机实时连线。你在基地特殊通讯室参与。除了SAc,还会有参谋长联席会议和国务院的人。哈里森准将希望你……谨慎发言。”
谨慎?陈晓心里冷笑。机会送到门口,哪有不大声疾呼的道理?
“我知道了,我会准备。”
卡特离开后,陈晓走到窗边,望着远处跑道上一架正在滑行的b-29轰炸机巨大的身影。那代表着这个时代最极致的毁灭力量。
他原本只想自保、救姐姐,却在不知不觉中卷入塑造世界格局的漩涡。
这场远程交锋中,他这份来自“敌方”的“非对称”视角,会被视为真知灼见,还是异端邪说?
他捏了捏手指,眼神再度专注。
无论如何,这步棋必须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