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内心冷笑:绝对优势?历史上有多少拥有“绝对优势”的政权,最终被内部蛀空和人民的选择所埋葬?这帮坐在五角大楼和华盛顿办公室里的老爷们,眼里只有钢铁和数字,看不到人心向背。
“此外,”哈里森继续道,“许多我们的‘中国通’也持保留意见。他们更熟悉也与国民党高层关系更密切,认为蒋介石政府仍有很强的韧性和控制力。你的分析,与他们的经验和判断……存在较大出入。”
所谓的“中国通”,不过是些与国民党官僚和部分知识分子过从甚密,沉浸在旧秩序幻象中的人。他们听不懂农村的土地改革意味着什么,看不到城市小市民对腐败政权的彻底失望。陈晓暗自吐槽:这帮人与其叫“中国通”,不如叫“金陵秦淮河通”或者“重庆官场通”。
“我理解。”陈晓点了点头,脸上看不出失望,“我的分析基于公开数据和逻辑推演,或许与一些根深蒂固的看法不同。决策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他的反应让哈里森有些意外。没有辩解,没有坚持,平静得不像一个观点被否定的分析者。
“你就没有什么想补充的?”哈里森忍不住问。
陈晓抬起眼,目光平静地看向哈里森,语气淡然,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笃定:
“我们且看一年之后吧。”
哈里森瞳孔微缩。这句话轻飘飘的,却像一颗石子投入他心湖,激起圈圈涟漪。没有争辩,没有愤怒,只有一种基于绝对自信的、对时间的等待。
这份冷静,比任何激烈的反驳都更有力量。
“……好吧。”哈里森最终挥了挥手,“报告会存档。你可以继续关注事态发展。”
陈晓微微躬身,转身离开。
走在回“套房”的走廊上,听着身后铁门关闭的声响,陈晓嘴角勾起一丝微不可察的弧度。
搁置?冷遇?在他的预料之中。
意识形态的偏见,官僚体系的惰性,既得利益集团的阻挠,哪一样都不是一份分析报告能够轻易撼动的。他播下的是一颗种子,需要时间和现实的风雨来催芽。
他知道,历史的车轮会沿着既定的轨迹碾过。当现实一次次印证他的判断时,今天这份被嗤之以鼻的报告,分量会变得越来越重。
只是,这个过程需要多久?一年?还是更久?
他回到房间,望向窗外。太平洋的浩瀚无法平息大陆上的烽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