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顾问”的诞生(2 / 2)

哈里森亲自下达了新任务:“陈顾问,请基于你所掌握的所有信息,包括所有公开及非公开的,撰写一份关于‘中国内战潜在结局及对美利益影响’的评估报告。我们需要你的独立见解。”

核心命题来了。陈晓知道,这才是真正的考试。

他把自己关在“套房”里整整三天。窗外太平洋的波涛日夜不休,如同他脑海中奔涌的思绪。

他翻阅着所有能看到的关于中国的报道:国民党政府的腐败、通货膨胀、军事失利;共产党区域的土改、宣传、军事扩张……这些碎片化的信息,在他超越时代的视野下,被迅速整合、分析、推演。

他小心翼翼地把握着分寸。不能过于“先知”,不能直接点出“国民党必败”,那会引来不必要的怀疑。他需要用这个时代的人能够理解和接受的逻辑,推导出一个与美军主流观点(即国民党在美国支持下至少能保住半壁江山)截然不同的结论。

报告标题他拟为:《基于资源、组织度与民众支持的推演:中国内战长期化与力量对比潜在逆转的可能性分析》。

报告开篇,他首先“客观”地承认了国民党在法统、国际承认和初期军事装备上的优势,以及美国援助的重要性。但笔锋一转,他引入了几个关键变量:

1. 资源动员效率与可持续性:他引用国统区经济崩溃、官员腐败的公开报道,对比解放区相对稳定的基层组织和动员能力,指出国民党战争潜力正在被内部腐蚀快速消耗,其财政和物资补给对外援依赖度过高,存在致命脆弱性。

2. 组织度与士气对比:他分析了双方军队的组织结构、官兵关系和战斗意志,引用了一些西方观察员对中共军队纪律性和顽强战斗精神的侧面描述,暗示军事力量不仅是装备的堆砌,更是组织力和精神的体现。

3. 民众基础与政治吸引力:他着重分析了土地政策对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的影响,指出谁能解决土地问题,谁就能获得持续的人力与物资支持。他谨慎地提到,国民党的统治基础正因腐败和未能解决根本民生问题而持续流失。

基于这些分析,他进行了推演:

“……综上所述,若内战长期化,比如持续三至五年以上,国民党政权因其内部无法克服的结构性矛盾与持续失血,其优势将逐渐消磨殆尽。而对手凭借其高度的组织性、有效的基层动员和不断扩大的民众支持,力量将呈现稳步上升趋势。战局可能在某一临界点后发生决定性逆转,最终导致国民党政权失去对中国大部分,尤其是关键北方和东部地区的控制。”

“……对于美国利益而言,持续且无限制地支持一个内部持续衰败的政权,可能并非最优选择。这可能导致巨额投入无法换取预期回报,甚至使美国卷入一场无法获胜的代理人战争泥潭,并最终与未来可能主导中国的新生政治力量形成难以化解的对立。”

他没有明说共产党会赢,但通篇报告的逻辑链条,都清晰地指向这个结论。这与华盛顿和军方主流认为“只要援助到位,国民党就能稳住阵脚”的乐观估计形成了尖锐对立。

报告完成,厚达十五页。陈晓仔细检查了一遍,确保没有任何超越时代的“预言”,所有推论都基于当前可查证的事实和合乎逻辑的延伸。

他将报告交给卡特时,语气平静:“这是我基于现有信息的分析,仅供参考。”

卡特接过那份沉甸甸的报告,瞥了一眼标题,眼神微微一凝。他没说什么,转身离开。

陈晓走到窗边,望着外面碧蓝的大海和天空中美军巡逻机的身影。

他知道,这份报告就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头。

它可能会被嗤之以鼻,扔进废纸篓。

也可能会在某个关键人物的案头,引发一场风暴。

他这份与主流相左的“中国内战潜在结局”报告,究竟会在这座太平洋堡垒里,激起怎样的波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