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8章 强住(1 / 2)

一九四五年夏,外西北的广袤土地上一片繁忙景象。

柯明义以“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为理由,顶着国内外纷至沓来的质疑和催促,

将东山体系的庞大基建力量投向了这片战略要地。

这条环绕中国版图“鸡屁股”的弧线交通网,不仅是远征军的生命线,更是未来格局的伏笔。

百万基建兵团如蚁群般散落在戈壁与山峦之间。

推土机的轰鸣惊醒了沉睡的荒原,铁轨如同血管般向西延伸。

主公路和铁路分段施工,进度快得惊人。

与此同时,一项特殊政策悄然实施:鼓励内地百姓前往外西北经商。

在战时经济管制下,这无疑是个发财的良机。

东山体系不仅帮他们组织货源,还在交通沿线新建了许多贸易小镇,派建设兵团保障安全。

很快,驼队和卡车载着茶叶、布匹和日用品从甘肃、新疆涌来,换回毛皮、药材和当地特产。

这些小镇迅速繁荣起来,酒旗招展,人声鼎沸,俨然成了荒原上的绿洲。

这一系列动作在国际上引起轩然大波。

莫斯科方面连续发来外交照会,质疑中国借援助之名行扩张之实;

伦敦和华盛顿的观察员则频频出现在边境地带,试图窥探这条“后勤动脉”的真实意图。

而在国内,各种声音不绝于耳,有的认为这是开疆拓土的良机,有的则担忧会陷入战争泥潭。

面对纷扰,柯明义始终沉默。

他只是加快了部署,三个月后,当交通线初具规模时,

三十万东山精锐机械化部队开赴外西北。

坦克和装甲车扬起漫天尘土,在新建的公路上绵延数十里。

更引人注目的是,部队中混杂着大量刚刚整编的外西北本地武装,

他们穿着杂色军装,手持各式武器,经过两个月的强化训练,被整编为附属部队。

最终,一支八十万人的大军在边境集结完毕。

部队开拔那天,戈壁上的风沙格外猛烈。

钢铁洪流沿着新建的公路向西推进,车轮碾过尚未完全固化的路面,留下深深的辙痕。

先头部队的侦察车很快传回情报,轴心国的仆从国部队正在中亚平原布防。

就在远征军走出外西北的同时,东山体系的行政和技术人员大规模进驻。

整个外西北被纳入战时体制,由东山体系全面接管。

新建的修理厂开始运转,为往返的运输车队提供维护;

野战医院在绿洲旁搭建起来,储备了大量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