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8章 强住(2 / 2)

通讯基站沿着交通线建立,构成了一张覆盖全域的网络。

在首府阿拉木图,东山体系的指挥部设在一栋原沙俄殖民风格建筑内。

墙上挂满了军用地图,红色箭头标注着远征军的推进路线,蓝色箭头则代表敌军的布防。

参谋们日夜不停地分析着前线传回的数据,协调着后勤补给。

更远处,地质勘探队已经出发,他们的任务是摸清这片土地下的矿藏资源。

随着时间推移,外西北的后勤基地愈发完善。

新建的发电厂开始供电,夜晚的贸易小镇亮起灯火;

兵工厂开始生产简易弹药,虽然产量有限,但能缓解前线的燃眉之急;

甚至还在河谷地带开垦了试验田,试种蔬菜以改善驻军伙食。

所有这些建设,都打着“支援远征军”的旗号,

但其规模和规划,显然已经超出了单纯战时后勤的范畴。

前线的战报不时传回。

远征军在锡尔河畔与敌军发生了首次交火,东山体系的装甲部队展现了压倒性优势,仆从国部队节节败退。

捷报传来时,外西北的各个小镇一片欢腾,商人们自发组织慰劳队,将粮食和日用品送往后勤仓库。

然而,在这片喧嚣之下,一场无声的变革正在发生。

东山体系的教育队开始在各个定居点开设扫盲班,教材内容经过精心编排;

行政人员重新划分了行政区划,推行新的户籍管理制度;

就连贸易用的结算方式,也逐步转向东山信用券。

这些措施看似是为了提高管理效率,实则在不经意间改变着这片土地的社会生态。

当一九四五年的第一场雪落在天山北麓时,外西北已经彻底变了模样。

公路上的运输车队依然川流不息,但目的地已经不仅是前线,

越来越多的物资被运往新发现的矿场和建设中的工厂。

贸易小镇的规模扩大了一倍,内地来的商人开始携家带口在此定居。

而在边境线另一侧,远征军的攻势依然猛烈,捷报频传。

没有人公开谈论外西北的未来归属,但每个人都心知肚明。

东山体系在这里倾注的心血,早已超出了一个临时后勤基地的范畴。

学校、工厂、农场、矿区,所有这些建设都在暗示着一个不可逆转的事实。

就像一位老商人坐在酒馆里说的:“看看这路,这电,这学校……来了,就不会走了。”

雪越下越大,覆盖了戈壁,覆盖了山峦,却覆盖不了公路上深深的车辙。

那些蜿蜒西去的痕迹,仿佛在诉说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