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7章 先行(1 / 2)

一九四五年初夏。

协议墨迹未干,北疆主权回归的公告尚在引发国际社会的余震,

兰州指挥部内已然切换至另一种高速运转的模式。

既然对方付出了难以想象的代价,柯明义自然也会恪守承诺,展现出相应的回报。

第一批援助物资的集结速度超乎外界想象。

就在公告发布后的短短数周内,一列列满载物资的火车,

便开始沿着,刚刚修复并加强护卫的,西伯利亚铁路西段,

艰难地向摇摇欲坠的莫斯科方向驶去。

这些物资经过精心挑选,主要是易于储存和运输的粮食罐头、压缩干粮,

以及大量库存的,性能稳定但已非一线装备的老式步枪、机枪、迫击炮和配套弹药。

它们无法让苏联立刻扭转战局,但足以像一剂强心针,

暂时稳住那条濒临崩溃的防线,缓解最迫切的饥荒与武器短缺。

物资援助仅仅是开始,出兵是必然的。

方向,中亚,对象,轴心国附属。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柯明义的目光,投向了那片,还未重归版图的,

位于中国雄鸡版图尾部,广袤“外西北”。

与援助苏联的物资几乎同时启动的,

是一项更为浩大、更为长远的工程,“西进走廊”计划。

柯明义再次展现了其麾下那恐怖的组织与动员能力,

一声令下,一支规模空前庞大的基建兵团被迅速组建起来,其核心成员超过百万。

这其中,既有从各大军区抽调的经验丰富的工程兵部队,

也有在光复区重建中锻炼出来的大量建筑工人,

更吸纳了无数渴望在新土地上寻找机会的普通民众。

这支庞大军团的目标明确而艰巨:

在极端缺乏现代交通基础的“外西北”地域,

以最快的速度,修建一条纵贯东西的战略大动脉。

这条动脉由一条承载重型运输的主公路和一条并行延伸的铁路构成,

其路线经过精密勘测,呈现一条巨大的弧形,

巧妙地沿着地形起伏,如同一条坚韧的臂膀,

稳稳地托住了中国版图的整个“鸡屁股”区域,

其东端则与大蒙古省(原内外蒙古)日益完善的交通网络紧密连接。

工程被划分为数十个标段,由不同的建设兵团分段承包,同时开工。

沉寂了不知多少年的荒原戈壁、高山峡谷,

第一次响起了震耳欲聋的爆破声、推土机的轰鸣声和劳动号子。

技术骨干负责最艰险的桥梁隧道开凿和路基铺设,

而数量庞大的普通建设者则投入到土方挖掘、碎石铺设和辅助设施的建造中。

这是一场与大自然的鏖战,与时间的赛跑。

就在百万建设兵团如火如荼地开拓着通往西方前沿的通道时,

另一场规模同样浩大,但形式截然不同的“进军”也同步启动了。

这一次,主角是成千上万怀揣着发财梦想的普通中国老百姓。

在柯明义主导的战时经济体系下,国内民生基本稳定,百姓温饱无虞,甚至能略有结余。

但严格的物资配给和计划管理,也使得个人想要积累巨额财富几乎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