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一扇前所未有的大门被打开了。
通过官方控制的宣传渠道,一幅充满诱惑的图景被描绘出来:
广袤的外西北地广人稀,资源丰富,与中亚乃至更远地区的传统贸易路线亟待恢复。
官方鼓励,甚至可以说是组织民众前往外西北进行贸易活动。
政策极具诱惑力:前往外西北经商,不受国内严格的战时经济政策限制,利润归个人所有。
更令人心动的是,为了降低门槛和风险,
由“东山”体系控制的供销合作社和贸易公司,
主动为这些民间商队提供启动所需的货物,
包括布匹、茶叶、瓷器、药品等内陆紧俏商品,以及各种日用工业品。
商队只需付出一定的保证金或承诺以物易物,便能获得这些珍贵的“本钱”。
当他们历经艰辛,从外西北,或是更远的区域带回当地的特产,
如珍贵的皮毛、药材、矿石原料、甚至牲畜时,
“东山”体系的收购站早已在预定地点等候,
以公道的,甚至是略高于市场的价格进行统一收购,确保商人的利益。
为了保障这条新兴“丝绸之路”的安全,柯明义并未仅仅依赖商队自身的武装。
他下令在规划中的交通干线沿线,选择水源地、险要关口或传统集市点,
建立一系列功能完善的“贸易小镇”。
这些小镇由建设兵团快速构筑,拥有坚固的围墙、了望塔、兵营、仓库、客栈和简易医疗点,
由精锐的部队和武装民兵驻守,成为商旅们可以安心交易、休整补给的绿洲和安全堡垒。
巨大的利益驱动和相对完善的后勤安全保障,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巨石。
一时间,从甘肃、新疆、乃至大蒙古省,无数胆大、机敏、渴望改变命运的人们被动员起来。
他们组成大大小小的商队,赶着骆驼,驱赶着骡马,
或驾驶着经过改装的卡车,满载着希望和货物,如同涓涓细流,开始汇入那条尚在建设中的西进走廊。
荒凉的古道上,再次出现了连绵不绝的商队身影。
建设工地的轰鸣声与集市小镇的喧嚣叫卖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奇异而充满生机的画面。
财富的传说开始在这些先行者中流传:
有人用几匹棉布换回了等重的珍贵羚羊角;
有人用茶叶和药品,从远道而来的游牧部落手中换取了大量的优质皮草和金砂。
只要足够勇敢,足够精明,并且遵守“东山”体系定下的基本规则,发财,似乎真的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这条以国家力量推动的交通大动脉,与民间自发形成的贸易热潮,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基建兵团为商路提供了基础和安全感,而活跃的民间贸易则迅速盘活了沿线经济,
为庞大的建设工程提供了额外的物资补充和市场活力,
同时也像无数敏感的触角,将广袤外西北乃至更远区域的地理、人文、资源信息源源不断地反馈回兰州指挥部。
西进的序曲已经奏响。
这不仅仅是钢铁与水泥的推进,更是资本、人口和影响力的渗透。
柯明义用一条路,一项政策,巧妙地撬动了民间的巨大能量,
将国家的战略扩张与个人的财富梦想紧密绑定,
为下一步更深远的行动,铺垫着坚实而充满动力的基础。
外西北,这片还未回归的土地,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一步一步滑向柯明义的怀抱。
东山体系不是政府,也不是政党,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民间组织,
其部队自始至终也就一个“东山自卫队”的正式名号,再普通不过的抗日自卫队罢了,
以这种情况,想要将这么大一片地方,收入囊中,显然是有相当难度的,
这就需要特殊手段了,仅仅现在这样的行动,还是远远不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