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架顶端,放着一个小小的陶瓷摆件——那是一只昂首啼鸣的公鸡,造型憨态可掬,翅膀上的花纹是手绘的,颜色有些脱落。这是村里的老陶艺家送给陆砚辞的,因为他每天清晨都会喂鸡,老陶艺家觉得他“和鸡有缘分”。摆件旁边,还放着一个小小的竹编篮子,篮子里装着几颗晒干的野菊花,是他秋天在山间采摘的,偶尔会用来泡水喝。
直播间的弹幕在短暂的沉默后,彻底陷入“狂欢”,评论刷新速度快得如同奔涌的江河,各种身份、各种年龄的粉丝都在抒发着激动:
“我的天!这哪里是书房?这分明是一座活生生的文娱史博物馆!从武侠到仙侠,从科幻到音乐,陆神这十年到底写了多少东西啊!这工作量,我怀疑他每天只睡三小时!”
“《科幻三部曲》!真的是《科幻三部曲》!我哭了,等了整整三年,终于看到大纲了!林舟这个主角名,和之前陆神在采访里提过的一模一样!还有‘旧玩具’意象,太戳人了!”
“谁懂啊!《青云问道》碧瑶的丝带是银线绣的!发簪是竹节造型!原来我爱的角色,是这么被陆先生精心打磨出来的!苏晴的同人图和设定撞了,这就是粉丝与偶像的双向奔赴吧!”
“给跪了!大佬的手稿比我家客厅的墙纸还多!这密密麻麻的修改痕迹,红笔蓝笔黑笔交织,才是创作该有的样子啊!对比现在那些‘三天写一本’的流水线作品,简直是降维打击!”
“《麦浪》的简笔画稻穗!还有‘去年秋天村东稻田’的备注!‘樵夫’的温柔果然藏在细节里!原来这首歌的灵感是来自云栖村的稻田,难怪听着就有画面感!”
“书桌那个旧砚台!我爷爷也有一个同款!还有书架上的农业书!陆神这是把生活和创作完全融合了啊!种水稻、喂鸡,顺便写了半本文娱史,这是什么神仙人生!”
“作为一名科幻作家,我必须说:《时光褶皱》的‘平行时空叠加’设定,完全避开了时间悖论的坑!陆先生绝对研究过天体物理,太专业了!”
嘉宾们也彻底卸下了最初的紧张,纷纷凑到手稿墙前,一边惊叹一边互动,画面温馨又鲜活:
黄垒走到《江湖志》手稿前,小心翼翼地伸出手,指尖在纸页上方几厘米处轻轻掠过,生怕碰坏了泛黄的纸张,他感慨道:“当年看《射雕篇》时,就觉得草原那段写得特别有画面感,仿佛能闻到草原的马奶酒香味,原来陆先生改了这么多遍!这才是‘十年磨一剑’啊!”
苏晴则拿着自己画的碧瑶同人图,对着手稿上的设定图比对,眼睛发亮:“陆先生,您看!我画的碧瑶发簪也是竹节的,就是没敢加云纹,原来您早就想到了!还有丝带,我当时觉得白色太素,加了点银线,没想到和您的设定一模一样!”
沈越举着手机,对着《科幻三部曲》大纲疯狂拍摄,嘴里还不忘和屏幕前的粉丝互动:“家人们看到没!《星尘号》的示意图!林舟的设定!我朋友是陆神的科幻迷,等下我就发给他,让他羡慕死!”他甚至还模仿着陆砚辞的简笔画,在手机备忘录里画了一株稻穗,举到镜头前:“你们看,我画的和陆神的像不像?差远了!大佬的简笔画都透着才华!”
就在这时,主摄像机的镜头缓缓移动,从手稿墙转向书房的另一侧墙面,捕捉到了墙上挂着的一把木吉他。那吉他琴身是深棕色的,带着天然的木纹,纹理清晰可见,像是流淌的山水;琴头有些磨损,边缘的漆已经脱落了一小块,露出里面的木质;琴弦是新换的,泛着金属的光泽,显然被精心保养着。这把吉他在满墙手稿的映衬下,不算起眼,却透着一种“低调的珍贵”。
王磊适时将话筒递向陆砚辞,语气带着好奇与期待:“陆先生,这把吉他看起来有些年头了,琴头还有磨损,应该有什么特别的故事吧?我记得张捷老师之前说,您的吉他弹得特别好。”
陆砚辞顺着王磊的目光看过去,原本平静的眼神瞬间变得柔和,像是透过吉他看到了遥远的过往,唇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温柔的笑,那笑容里带着怀念,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暖意:“嗯,这是一位老朋友送的,算下来,已经有十三年了。”他顿了顿,声音放得更轻,像是在诉说一个珍藏已久的秘密,“是程砚秋送的。十年前我决定隐居的时候,他特意从北京赶过来,坐了十几个小时的火车,带着他家乡的明前茶,说是‘给我解闷’。我们在院子里喝了一下午茶,他把这把琴交给我,说‘砚辞,不管你隐居多久,不管你以后还写不写歌,等你哪天想唱歌了,我就用这把琴陪你合唱,咱们永远是知音’。”
说到这里,陆砚辞上前一步,伸出手指,轻轻拨动了一下琴弦,“叮”的一声清脆声响,透过收音麦传遍每个直播间,那声音干净又温暖,像是山涧的泉水滴落青石。他指着琴头的位置,那里刻着两个小小的字——“知音”,字体不算工整,甚至有些歪斜,显然是新手刻的:“你们看这里,这两个字是他亲手刻的。当时他还说,自己第一次刻东西,刻得不好看,等我愿意出山,就重新帮我刻一个更精致的,没想到,一晃就是十年。”
话音未落,直播间的弹幕再次被瞬间刷屏,满屏都是“爷青回!”“程陆同框!求合唱!”“‘知音’两个字,太好哭了!”“当年程砚秋和‘樵夫’合作的《山月》,我循环了整整一年!”“程老师快回来!琴还在!知音还在!”
而此刻,远在北京的程砚秋工作室里,气氛早已沸腾。工作人员们正围在大屏幕前,全程紧盯直播,当陆砚辞提到吉他与“知音”二字时,工作室的运营总监猛地一拍桌子,激动地喊道:“快!发微讯!就按之前准备的来!”负责文案的小姑娘手指飞快地敲击键盘,几乎在陆砚辞话音落下的瞬间,程砚秋工作室的官方微讯便发布了一条内容:“琴还在!等合唱!” 配图是一张程砚秋十年前抱着同款吉他的旧照——照片里的他穿着白色t恤,笑容青涩,怀里抱着的吉他,正是此刻挂在陆砚辞书房墙上的那一把。
这条微讯一经发出,瞬间引爆了又一波“回忆杀”:转发量在十分钟内突破百万,评论区里满是粉丝的期待:“程老师快飞过去!别等了!”“《山月》合唱安排上!我愿意充一辈子会员!”“‘知音’永不散!程陆锁死!” 与此同时,#程砚秋等陆砚辞合唱#的词条迅速冲上热搜榜,与#陆砚辞书房手稿墙#、#科幻三部曲大纲曝光#等词条一起,占据了热搜榜的半壁江山,整个文娱圈都在为这对“知音”的约定而沸腾。
书房内,阳光透过窗棂,从金色渐渐变成温暖的橘色,洒在陆砚辞的侧脸,也洒在那把刻着“知音”的吉他上,泛着柔和的光。手稿墙上的每一页纸、每一个字、每一处修改痕迹,都在无声地诉说着十年的创作与坚守;书桌上的旧砚台、书架上的农业书、角落里的陶瓷公鸡,都在展现着陆砚辞“把生活过成诗”的态度;而那把吉他,则像一根温柔的纽带,连接着过往的情谊与未来的期待。
这场直播,才刚刚揭开书房的冰山一角,却早已让所有人感受到了来自创作的震撼与温度——那是十年如一日的坚守,是对细节的极致较真,是生活与创作的深度融合,更是“知音”二字背后,最动人的情谊。屏幕前的亿万观众、现场的嘉宾与工作人员,都在这一刻,被这份纯粹的热爱所打动,仿佛也走进了陆砚辞的创作世界,读懂了他隐居十年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