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 紫宸定策(1 / 2)

金陵,紫禁城,武英殿。

巨大的蟠龙金柱支撑着绘有精美彩画的穹顶,晨光透过高窗,映照在光滑如镜的金砖地面上,却驱不散弥漫在殿宇间的凝重气息。蓝玉那道以八百里加急送入京城的奏表,此刻正被司礼监掌印太监用特有的尖细嗓音,一字一句地朗读出来。

“……北疆初定,百业待兴,格物之效初显,石油灯明照军营,蒸汽机力驱万钧,此皆陛下洪福,天佑大明……然臣等深知,边陲之事,需圣心明察。臣蓝玉,昧死恳请陛下,允**太子殿下代天巡狩,亲临北疆**,检阅边务,体察民情,观格物之新象,定边陲之永基……臣等必竭尽驽钝,护卫周详,以死报陛下天恩!”

奏表的内容如同在滚沸的油锅里泼进了一瓢冷水,瞬间引发了剧烈的反应。

“陛下!万万不可!”一位身着绯袍、面容古板的御史大夫几乎是踩着话音出列,声音激越,“太子乃国本,天下安危所系!北疆苦寒,路途险远,岂可轻涉?蓝玉手握重兵,又得林奇妖术之助,其心难测!此奏名为请巡,实为挟持!若太子有失,臣等万死难赎其罪!”

“王御史此言差矣!”一位身着麒麟补服的勋贵武将立刻出言反驳,声若洪钟,“太子代天巡狩,正可彰显天家威仪,抚慰边军将士之心!蓝玉大将军为国戍边,功勋卓着,林先生之格物学,更是利国利民!尔等文人,终日居于京中,只知空谈,岂知边塞实情?太子亲临,正可破除虚妄,以正视听!”

“利国利民?那震天雷般的爆炸如何说?那夜如白昼的妖灯又如何说?此等迥异常理之物,非是祥瑞,实乃灾异之兆!”

“正是!太子殿下仁厚,若被那林奇以妖言蛊惑,乱了圣人之道,动了国本之心,谁来承担这千古罪责?”

朝堂之上,顿时分为泾渭分明的两派,争吵不休。一方痛心疾首,将北疆革新视为洪水猛兽;一方则力陈实绩,认为此乃强国之基。双方的言辞越来越激烈,引经据典,互相攻讦,几乎要将这庄严肃穆的武英殿变成市井吵嚷之地。

端坐于九龙金漆宝座之上的**皇帝朱标**,面色依旧带着一丝病后的苍白,但那双深邃的眼眸中,却不见丝毫浑浊,只有洞悉一切的清明与身为帝王的沉静威仪。他静静地听着,手指无意识地在御座的扶手上轻轻敲击,目光偶尔扫过丹陛之下,那些或激动、或愤慨、或担忧、或期待的面孔。

终于,在争论达到一个高潮时,他轻轻抬了抬手。

只是一个微小的动作,整个大殿瞬间鸦雀无声。所有目光都汇聚到那至高无上的身影之上。

朱标没有去看那些争吵的臣子,而是将目光投向一直安静侍立在御座之侧,身着杏黄色太子常服的**朱雄英**。

“太子,”皇帝的声音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此事,你如何看?”

朱雄英闻声,从容不迫地上前一步,面向皇帝,亦是面向满朝文武,躬身行礼。年轻的太子身姿挺拔,面容虽稚嫩,眼神却已初具沉稳气度。

“回父皇,”他的声音清越,在这寂静的大殿中格外清晰,“儿臣以为,北疆,当去。”

他没有引用经典,没有参与争论,而是直指核心:“其一,蓝玉大将军与林先生,于国有大功。平定北元,安置流民,开拓产业,此皆实证。若朝廷因其手握新力便心生猜忌,不予信任,岂非令天下忠臣良将寒心?儿臣亲往,正可代表朝廷,代表父皇,宣示信任,稳固边陲人心。”

“其二,格物之学,石油之利,蒸汽之力,儿臣虽未亲见,然其效已显。此等新生之力,究竟于国是福是祸,需亲眼观之,亲手验之,方可论断。若因其‘新’、‘异’便一味排斥,与因噎废食何异?儿臣愿为父皇之耳目,亲赴北疆,探其究竟,若确为强国利器,当大力推行;若实为虚妄,亦当及早制止,免耗国帑。”

他略微停顿,目光扫过方才激烈反对的几位大臣,语气依旧平和,却带着一丝不容置疑的坚定:“至于安危,儿臣既为朱明子孙,大明储君,岂能因惧险而固步自封?边疆将士可浴血奋战,儿臣为何不可亲临抚慰?有蓝玉大将军十万虎贲在侧,有父皇运筹于帷幄之中,儿臣深信,北疆绝非龙潭虎穴,而是我大明彰显武功、播撒皇恩之所在!”

这一番话,条理清晰,格局宏大,既表明了立场,也展现了胆识与担当,顿时让不少中立乃至原本有些疑虑的官员暗暗点头。

龙椅上,朱标的眼中闪过一丝难以察觉的欣慰。他微微颔首,不再给反对者更多纠缠的机会,沉声开口,声音传遍大殿:“太子之言,甚合朕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