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彦博从军事角度补充,面色冷峻:“河北乃北疆门户,屯驻重兵。若民户大量流失,土地集中于少数豪强之手,则兵源、粮饷皆受制于人,边防何以为继?李常这是看到了灾荒之后,更深层次的国家安全危机。”
最年轻的韩绛,掌管财政,看得更为具体:
“李常提议在江南屯田,实为一石二鸟。既分流人口,缓解压力,更是为朝廷摸索一套应对大规模土地重划和流民安置的章程。
这套章程若行之有效,将来便可应用于河北!这才是他真正的‘模板’之意。”
四位重臣你一言我一语,已然将李常奏章中隐含的深意剖析得淋漓尽致。他们作为帝国的最高决策层,太清楚土地兼并这个顽疾对王朝的致命危害了。
从某种程度上说,北宋积贫积弱,与“田制不立”、“不抑兼并”导致的社会矛盾深化有着直接关系。如今,河北的天灾,可能正在为一场空前剧烈的土地兼并浪潮拉开序幕。
“李常此人,有见识,敢任事。”韩琦最终总结道,语气中带着赞赏,“他虽远在淮西,却心系全局,所虑者深。此奏,当郑重议处。”
曾公亮点头:“然也。此事关乎国本,不可轻率。江南屯田,牵涉移民、水利、钱粮投入巨大,需周密筹划。
而如何应对河北灾后土地问题,更是敏感,需有万全之策,既要防止兼并,又不能操切行事,激化矛盾。”
文彦博沉吟道:“或可先令三司、户部,秘密评估河北各州县的户籍、田亩损毁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同时,可授意河北安抚使司,暗中查访,若有趁灾侵夺民田者,严惩不贷,以儆效尤。”
韩绛则从技术层面提出:“江南屯田之议,可先选一两处试点,由李常这类干吏负责,摸索经验。成功之后,再推而广之。所需钱粮,三司当优先筹措。”
很快,一份由政事堂联署的、态度积极但措辞谨慎的批复,发往了淮西。朝廷原则上同意了李常的建议,命其先行规划,选定屯田区域,预算所需钱粮人力,上报待批。
同时,一份密旨也发往了河北安抚使司,要求富弼、欧阳修等人密切关注灾后土地流向,严防兼并。
这场在政事堂内进行的、并未公开的讨论,标志着北宋统治集团中的核心成员,已经开始超越眼前救灾的范畴,着眼于灾后重建以及更深层次的社会经济结构问题。
李常的奏章,如同一块投入深潭的石头,激起的涟漪虽不张扬,却可能影响着帝国未来的政策走向。
赵顼在福宁殿得知了重臣们的讨论,他沉默良久。李常的远见和韩琦等人的老辣,都让他感到一种复杂的压力与动力。
他意识到,治国,不仅仅是要应对眼前的危机,更要防范未来的隐患。 而土地,这个帝国最根本的资源,其分配问题,或许将成为他未来变法道路上,必须直面的一座大山。
八月的风,带着一丝初秋的凉意,吹入汴京的宫阙。朝廷的机器,在经历了短暂的混乱后,似乎正朝着一个更加务实、也更富远见的方向,艰难地调整着它的航向。
而河北的苦难,依然是悬在所有人头顶,最沉重的那片阴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