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宁元年八月初,汴京的暑气未消,但政治空气却因皇帝赵顼的《罪己诏》而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朝堂之上,那种因天灾频仍、流言四起而导致的浮躁与互相攻讦的气氛,暂时被一种更为务实、更为沉重的紧迫感所取代。
皇帝的自我贬抑,如同一盆冷水,浇醒了部分热衷于清议的官员,也将所有人的目光,重新拉回到了河北那片炼狱般的土地以及它给整个帝国带来的深远影响上。
这一日,常朝刚罢,一份来自淮南西路屯田使李常的奏章,被送到了政事堂的案头。
奏章的内容,初看似乎只是其本职工作的例行汇报与建议,但细细读来,却让韩琦、曾公亮、文彦博、韩绛这几位掌舵帝国的重臣,神色都变得凝重起来。
李常在奏章中写道:
“……臣蒙圣恩,提举淮南西路屯田事,旨在安置裁汰禁军之老弱,垦殖荒芜,以省国用。
数月以来,略见成效。然今观河北巨灾,旱蝗未息,复遭地动,百姓流离失所,恐至秋冬,饥寒交迫,南下就食者将如潮涌,非独河北本路堪忧,亦将重累京畿及周边诸路。”
笔锋至此,李常提出了他的核心建议:
“臣愚见,当此非常之时,宜行非常之策。伏望陛下圣断,可于江南东、西两路,荆湖北路等地广人稀、水利可兴之处,广设屯田使司,不拘常格,招募四方流民,授以田亩、粮种、耕牛,蠲免数年赋税,使其安居乐业。
如此,则流民有所归,不致聚而为乱;荒地得以垦,可增朝廷岁入。此非仅为解河北一时之困,实为国家长久安民之策也。”
奏章的最后,李常似乎不经意地添上了一笔,却如同重锤,敲在了几位老臣的心上:
“臣闻,大灾之后,必有荒田。若处置不当,恐强梁者乘机兼并,弱者辗转沟壑,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此非国家之福也。 故屯田安民,亦为防微杜渐,阻兼并之势于未萌。”
政事堂侧厅内,檀香袅袅,却驱不散那份沉重的气氛。
韩琦将奏章轻轻放下,指尖在“恐强梁者乘机兼并,弱者辗转沟壑”一行字上重重敲了敲,他抬眼看向曾公亮和文彦博,声音低沉:
“李常此奏,其意深远啊。表面是请于江南屯田,分流安置河北流民,减轻朝廷眼前负担。实则……”
他顿了顿,一字一句道:“他是在提醒朝廷,要警惕灾后河北本路的土地兼并之祸!”
曾公亮深吸一口气,接口道:
“韩公所言极是。河北经此浩劫,死者‘甚众’,这意味着将有大量田产沦为无主之地。
待到灾情稍缓,那些地方豪强、乃至有背景的权贵,势必会如同嗅到血腥的豺狼,利用各种手段,巧取豪夺,将这些土地吞并。
届时,返乡的灾民将无田可耕,只能沦为佃户甚至流民。河北的根基,就要被动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