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江南风暴(1 / 2)

熙宁元年正月十五·江宁府·韩绛宅邸。

窗外偶有零星的爆竹声传来,提醒着人们上元佳节的气氛。但韩绛府邸的书房内,却无多少节日的欢愉。

一张小几上摆着几样精致的淮扬小菜,一壶温热的黄酒,对坐的只有两人——权发遣江南路盐政使韩绛,与他的得力参谋,江宁知府王安石。

酒过三巡,话题自然而然地转到了他们为之呕心沥血数年的江南盐政上。

“介甫啊,”韩绛轻叹一声,为王安石斟满酒,“这几年来,多亏有你。从治平三年先帝命我南来,到去年今上登基,命你协助于我,至今整整两载。若非你鼎力相助,推行‘盐引法’、改良盐场、以水泥筑堤坝水闸,更荐来陈安石、杨汲、曾布、吕惠卿、沈括等一众干才,江南盐政绝无今日局面。”

他顿了顿,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复杂情绪:“如今盐课大增,官盐价格趋稳,私盐气焰稍戕,朝廷钱袋子总算鼓胀了些许。

只是…朝廷重臣远在汴京所能看到的问题,你我身处其中,岂能不知?州县执行之偏差,地方岁入之减损,新政与民情之摩擦…桩桩件件,皆如山积。”

王安石面色沉静,点头道:“子华兄所言甚是。此乃大变法必有之阵痛。譬如医者治病,猛药攻之,邪气虽退,人体亦不免有一时虚弱之象。后续当以温养调理之策,徐徐图之,方能根除痼疾,强健体魄。然…”

他话锋微转,带着一丝锐气,“岂能因一时虚弱,便疑忌良医,弃用良药?”

就在二人深谈之时,韩绛的心腹老仆悄声入内,奉上一封密信,低声道:“相公,京师六百里加急,皇城司直递。”

韩绛神色一凛,验看火漆无误后,拆信细读。他的眉头先是微蹙,随即缓缓舒展开来,最终化为一声长叹。他将信笺递给王安石。

信是年轻的皇帝赵顼的亲笔。字里行间,既有对韩、王二人在江南功绩的充分肯定,更透着一股急于寻求帮助的迫切。

信中核心只有两件事:

其一,恳请老师韩绛回朝。三司使欧阳修目疾日益严重,难以独自支撑庞大的国家财政运转,朝廷急需一位精通财赋、且值得绝对信任的重臣主持三司大局。皇帝属意韩绛出任三司副使,实则为代欧阳修掌三司事,为他看住、理顺整个国家的钱袋子。

其二,召王安石返京。皇帝并未明言具体职位,但字句间流露出对其经世之才的极大期待,希望他回京以备“大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