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雪月大明 > 第267章 新政总结

第267章 新政总结(1 / 1)

第二百六十七章 新政总结

灵州府衙的院子里,梧桐叶落了满地。苏琬琬捧着厚厚的《民生册》,指尖划过密密麻麻的字迹 —— 上面记着流民安居数、农具推广量、医棚诊治记录,每一笔都是新政落地的细碎注脚。她抬头时,院门口已聚了不少人:张阿婆提着布兜,里面是新磨的粟米;论布扛着半扇青稞穗,身后跟着巴图;王老铁抱着双用犁的图纸,柳萱则拎着药箱,小桃跟在后面。

“苏大人,您叫俺们来,是有啥要紧事?” 张阿婆先开口,布兜里的粟米晃出细碎声响,“今年俺家收了五石粮,还在院里种了菜,小石头也能背《论语》了,都是托新政的福。”

苏琬琬笑着让众人坐下,翻开《民生册》:“今日请大家来,是想说说新政在灵州的成效 —— 你们都是亲历者,说的比文书上的字更实在。论布,你先说说异族种地的事吧。”

论布把青稞穗放在石桌上,指尖摸着饱满的颗粒:“去年俺们还怕种不好中原的地,如今有王师傅的双用犁,汉族老叔教的耕种法子,部落里三十户人,每户都收了四石多粮,比在草原种牧草强多了!俺还教汉族弟兄种青稞,现在灵州的粥铺里,都有青稞粟米粥卖了。”

王老铁接着笑:“双用犁在灵州已推广了两百多把,西域的精铁也运来了,往后打犁更快。前几日阿古拉的商队还说,要把犁卖到回纥去,让那边的弟兄也能种中原的庄稼 —— 这农具一改良,各族人都能靠种地过日子,谁还愿闹矛盾?”

柳萱也打开药箱,取出一本诊脉册:“医棚在灵州开了半年,诊治了两千多百姓,有汉族农户的风寒,有吐蕃老妇的风湿,还有回纥商队的高原反应。如今不少吐蕃、回纥人都来学认草药,小桃还教他们熬预防疫病的汤药,往后就算医棚没人,他们自己也能照顾自己。”

张阿婆听得频频点头,忽然从布兜里掏出个布包,里面是小石头写的 “家” 字:“这是娃前日写的,他说要把字送给摄政王 —— 要是没有流民安居的政策,俺们祖孙俩还在逃荒,哪有现在的家?”

正说着,院外传来马蹄声。赵江月翻身下马,身上还带着漕渠的水汽 —— 他刚从长安赶来,替父亲赵正查看灵州新政的收尾情况。“苏姨,各位乡亲,” 他走进院子,目光扫过石桌上的粟米、青稞、图纸,“父亲说,新政的好坏,要看百姓的饭碗满不满,要看各族人能不能凑在一起过日子 —— 你们说的这些,就是最好的答案。”

论布忽然站起身,把青稞穗推到赵江月面前:“世子殿下,俺们吐蕃人认理 —— 谁让俺们有地种、有饭吃,俺们就跟着谁。从前俺跟着论钦陵打仗,如今俺想加入范阳军辅营,帮着守灵州,不让坏人来毁俺们的地!”

巴图也跟着点头:“俺也去!回纥商队的弟兄说了,要是边境有事,俺们也能帮着送信、运粮草!”

赵江月看着众人恳切的模样,心里忽然明白父亲说的 “威震天下”—— 从不是靠甲胄刀剑,而是靠张阿婆手里的粟米、论布肩头的青稞、王老铁案上的图纸、柳萱药箱里的汤药。这些散在灵州各处的支线故事,最终都汇向一条主线:民心归拢,天下安稳。

他接过论布的青稞穗,又拿起张阿婆的 “家” 字:“各位放心,朝廷不会让你们的地白种,不会让你们的日子白过。灵州的新政会推广到更多地方,流民能安居,异族能种地,工匠能传技,医者能救民 —— 这就是父亲想守的天下。”

夕阳西下时,众人散去。张阿婆提着粟米往家走,心里想着要给小石头做青稞粥;论布和巴图跟着赵江月去看范阳军辅营的营地,脚步轻快;王老铁捧着图纸去找苏琬琬,商量把双用犁推广到陇西;柳萱则带着小桃往医棚走,药箱里还剩些给卓玛熬的风湿药。

苏琬琬站在府衙门口,看着《民生册》上添的新字 ——“灵州流民安居 120 户,异族共耕田 300 亩,双用犁推广 210 把,医棚诊治 2300 人”,忽然觉得,这些细碎的民生记录,意味着新政已成,民心已固。

(第二百六十七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