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雪月大明 > 第268章 长安汇志

第268章 长安汇志(1 / 1)

第二百六十八章 长安汇志

长安朱雀大街的晨光里,西域使者的驼队踏过青石板,驼铃响得清脆 —— 回纥的阿古拉牵着可汗亲赠的白驼,吐蕃使者捧着赞普手书的盟书,身后跟着的商队,载满了回纥的羊毛毯、吐蕃的雪莲花,还有于阗的玉石,都是给中枢的朝贺礼。

“阿古拉大哥,长安比去年更热闹了!” 吐蕃使者指着街边的农具铺,里面摆着王老铁改良的双用犁,还有措姆刻的青稞纹木柄,“你看,咱们灵州的农具,都卖到长安了!”

阿古拉笑着点头,刚要说话,就见李谦迎了上来 —— 如今他已从国子监学子转为工部主事,专管农具推广,手里捧着的图纸,正是在灵州匠坊跟王老铁学的改良犁样。“阿古拉使者,吐蕃使者,” 李谦躬身行礼,“摄政王在太极殿等着各位,还有些农具推广的事,想跟你们细聊。”

太极殿内,赵正坐在案后,赵江月侍立一旁,苏琬琬、慕容芷、萨琳娜分坐两侧。阿古拉先呈上可汗的盟书:“启禀摄政王,回纥商路已通半年,沿途设了十处驿站,盗匪绝迹;可汗还让俺带话,愿再派三百部族兵,协助范阳军守敦煌,不让任何势力扰商路。”

吐蕃使者也递上文书:“赞普已按盟约归还河西三城,质子在国子监读书,还跟着蒙学先生学种粟米;吐蕃部族如今都在学中原耕作,去年试种的青稞粟米混种,收成比单种青稞多两成,部族首领们都盼着再要些双用犁。”

李谦趁机上前,展开改良犁图纸:“摄政王,臣已将灵州的双用犁推广到陇西、江南,还按各地地形改了三种型号 —— 平原用长柄,坡地用短柄,草原边缘用带槽柄,农户们都说好用。前几日收到灵州来信,王老铁和措姆还新造了播种机,能省一半人力。”

苏琬琬接着汇报:“流民安置已覆盖十二州,灵州的张阿婆一家,今年不仅种了五亩地,还在村里开了小粥铺,专做青稞粟米粥,异族农户都爱去;义仓存粮已够全国过冬,漕渠运粮比去年快三成,再无州县缺粮。”

萨琳娜最后开口,声音沉稳:“旧党余孽已彻底肃清,恒州、洛阳的旧勋子弟,有三十人入了国子监,二十人进了六部当差;边境线传来消息,吐蕃、回纥、于阗互通商路,还约定共防草原盗匪,各族商队往来,再无猜忌。”

赵江月听着众人的汇报,忽然想起去年在灵州漕渠边,看着论布和汉族农户一起修堤的模样,如今这些细碎的场景,已汇成天下安稳的图景。他上前一步,躬身道:“父亲,臣有一请 —— 明年开春,想再往灵州、敦煌走一趟,一是查看农具推广情况,二是与西域部族商定互市细则,让各族百姓过得更踏实。”

赵正看着儿子,眼底满是赞许 —— 从前那个需在身后提点的少年,如今已能独担民生要务,这正是新政最珍贵的 传承。他点头:“准了。你要记住,每到一处,多听百姓的话,多看地里的粮,比读十卷文书更有用。”

朝贺结束后,阿古拉跟着李谦去了工部,要把回纥的牧草种植法教给中原农户;吐蕃使者则去了医棚,将带来的雪莲交给柳萱,说要助医棚治风湿;商队的驼铃,又响着去了街边的市集,与中原的丝绸、瓷器交换。

暮色降临时,赵正与赵江月并肩站在皇城楼上,望着长安的灯火 —— 农具铺的灯还亮着,工匠在赶制新犁;医棚的灯暖着,柳萱在给老人诊脉;西域商队的灯晃着,正与中原商户算着账。这些灯火连成一片,比宫墙的琉璃瓦更耀眼。

“江月,你说‘威震天下’是什么?” 赵正忽然开口。

赵江月望着楼下的烟火气,轻声答:“不是甲胄刀剑,是阿古拉的驼队能安稳来长安,是张阿婆能开起粥铺,是吐蕃农户能种上粟米,是各族人凑在一起,把日子过得热热闹闹。”

赵正点头,指尖划过城楼下的 “新政碑”,碑上 “保境安民” 四字在灯火里清晰:“这就是咱们的根 —— 天下不是靠打出来的,是靠一碗粥、一把犁、一份盟书,靠人心凑在一起,慢慢暖出来的。”

长安的夜,驼铃渐远,灯火长明。

在这汇拢了边境、中枢、流民、异族、旧勋的安稳里,从来不是霸权的名号,是千万百姓心头那盏稳稳亮着的、名为 “家” 的灯。

(第二百六十八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