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章 秋集(1 / 1)

第二百六十六章 秋集

灵州的秋集比往年热闹三倍,漕渠边的空地上,摊位从东头排到西尾。张阿婆守着自家的粟米摊,身边的小石头捧着布兜,里面是论小远帮他编的麦穗串 —— 如今孩子已能跟着蒙学先生背完《论语》选段,还会用吐蕃话跟论布的侄子打招呼。

“阿婆,您这粟米咋卖?” 周满提着义仓的空布袋走来,身后跟着柳萱,“义仓要补些新粮,您这米颗粒饱满,正好收。”

张阿婆笑着舀起一瓢米:“周老哥别多给,按市价来就行。今年收成好,多亏论布教俺种青稞,王师傅给的新犁,不然哪有这么好的米。”

不远处,论布正跟巴图围着王老铁的农具摊看新做的双用犁 —— 犁头能调宽窄,既能种青稞又能种粟米。“王师傅,这犁俺要十把!” 论布拍着案板,“部落里的弟兄都想种粟米,有这犁省事多了。”

王老铁擦着汗笑:“再等三天,给你赶出来!对了,阿古拉的商队带了西域的新铁,打出来的犁更耐用,往后你们种地更省心。”

蒙学的孩子们也来凑热闹,李小宝举着刚买的糖人,跟论小远、马合木提往漕渠边跑 —— 那里停着长安来的官船,听说少帝和太后要来看秋集。小石头拉着张阿婆的衣角,也想往前凑,却被人群挤得往后退。

“小心些。” 一只手轻轻扶住小石头的肩,赵江月笑着递过个苹果,“是张阿婆吧?去年春耕时,你家的地还是论布帮着种的。”

张阿婆愣了愣,才认出是世子,连忙躬身:“世子殿下!今年收成好,俺们流民都有了家,全靠摄政王和您的新政。”

正说着,人群忽然静了,少帝和太后的仪仗从漕渠边走来。百姓们纷纷让道,却没人跪迎 —— 如今新政下,皇室少了从前的威严,多了几分亲近。少帝走到张阿婆的摊前,拿起一把粟米:“阿婆,这米比长安的还好,灵州的地果然养人。”

太后看着热闹的市集,又看向不远处论布正教汉族农户用双用犁,王老铁在帮回纥商队修马掌,忽然对赵正叹道:“赵王,从前老身总怕新政动摇根基,如今才知,百姓安稳、各族和睦,才是真根基。”

赵正点头,目光扫过市集:“从前灵州多战乱,如今秋集上,汉族、吐蕃、回纥的百姓凑在一起做买卖、聊庄稼,这就是新政要的天下。”

这时,柳萱带着医女们过来,递上刚熬好的秋梨膏:“太后,少帝,这是用灵州的梨熬的,润肺止咳。今年医棚已治好三百多百姓,连回纥商队的人都来拿药,说比西域的草药管用。”

少帝接过梨膏,尝了一口:“柳大夫费心了。朕今日来,是想跟赵王说,往后国子监的学子,都要到灵州来看看 —— 看看流民的土坯房,看看各族共种的田,才知读书是为了什么。”

赵江月站在一旁,看着少帝认真的模样,又看向市集上的人群 —— 张阿婆正跟论布分刚买的布料,王老铁在教蒙学孩子打铁花,阿古拉的商队正往义仓送西域药材。这些曾分散在各支线的人与事,如今都汇在这秋集里,成了新政最鲜活的注脚。

傍晚,秋集快散时,少帝拉着赵江月的手:“江月兄,朕知道自己难担社稷,往后你多帮朕看着这天下,别让百姓再受战乱苦。”

赵江月躬身:“臣定不负陛下所托,不负百姓所望。”

夕阳落在漕渠上,把水面染成金红。

(第二百六十六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