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8章 出口转内销(2 / 2)

楼顶,先施百货四个鎏金大字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店铺门口,人头攒动,摩肩接踵。

穿着制服的店员正笑容可掬地迎接顾客,鞭炮燃放后的红色碎屑铺了满地,空气中还弥漫着淡淡的火药味。

穿着各式服装的人们——有本地的富裕人家,有穿着长袍马褂的老派乡绅,也有不少一看便是外地来的客商——正兴奋地涌入店内。

“哇!好多人啊!”阿满踮着脚尖,惊叹道。

旁边一位同样来接孩子、穿着体面的老先生听到阿满的惊叹,捋着胡子笑道:“小娃娃,这可是上海先施公司开到咱们太原的分号,听说里面从洋人的钟表、香水,到苏杭的绸缎、景德镇的瓷器,应有尽有!咱们太原城,如今也算是赶上时髦喽!”

林砚静静地听着。

先施百货的到来,是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事件。

这家源自上海、闻名全国的百货巨头,选择在太原开设分号,本身就说明了外界对山西市场购买力和稳定环境的认可。

他注意到,不仅仅是先施,这条主干道上,几乎每隔几步就能看到新开的店铺招牌,卖洋装的、开西餐厅的、经营五金电料的,商业的活力,如同涌动的春潮,弥漫在新城的每一个角落。

据他所知,随着山西财政收入的连年攀高,以及领航者体系带动的就业和财富效应,太原乃至整个山西,已从一个需要仰赖外部输血、人口外流的贫瘠之地,悄然转变为一个具有强大吸引力的财富净流入省份。

大量周边省份,乃至直隶、广东、天津、山东的商人、工匠、乃至普通求职者,都开始向山西汇聚。

太原城的人口,在过去两年里,增加了一倍。

这种繁荣,是建立在坚实的工业基础和有效的社会治理之上的,远比单纯的商业投机更加持久和有韧性。

“哥哥,里面是不是有很多漂亮东西?”阿满拉了拉林砚的手,把他从思绪中唤醒。

“是啊,有很多。”林砚低头看着妹妹亮晶晶的眼睛,笑道,“不过今天人太多了,我们改天让娘亲带你来好好逛,好不好?”

“好吧……”阿满虽然有点小失望,但还是乖巧地点了点头。

兄妹俩绕过热闹非凡的先施百货门前,继续往新城家的方向走去。

牵着妹妹阿满的手,穿过熙攘的街道,回到新城那座安静的四合院时,已是午饭时分。

院子里,勤务人员正轻手轻脚地摆放着碗筷。

让他们略感意外的是,母亲苏婉贞今日竟已在家,正坐在客厅的沙发上,翻阅着一份晋兴银行的内部简报。

听到脚步声,她抬起头,脸上露出温和的笑容。

“娘!您今天怎么回来这么早?”阿满惊喜地扑了过去。

苏婉贞放下简报,接住女儿,揉了揉她的头发,目光却看向随后进来的林砚,眼中带着一丝询问:“银行那边上午的事情处理得顺,就早点回来了。听说你上午去公司开会了?”

“嗯,”林砚点点头,将妹妹的小书包递给迎上来的福伯,“刚接阿满回来。”

这时,林永年也回来了。

他脱下了在外穿的中山装,换上了一件舒适的棉袍,脸上带着些许疲惫,但精神尚好。

“爹。”

“爹爹!”

兄妹俩同时喊道。

林永年笑着应了,摸了摸阿满的头,然后看向苏婉贞,语气带着关切与一丝不易察觉的骄傲:“婉贞,事情再忙,饭总要按时吃。”

苏婉贞一边示意勤务人员可以开饭,一边起身,很自然地走到林永年身边,替他拂去了肩上一点灰尘。

一家人围坐在餐厅的圆桌旁。

饭菜简单而可口:金黄的小米粥,新蒸的白面馒头,一碟清炒时蔬,一碟酱腌小菜,还有一小盆香气四溢的羊肉汤。

“哥哥,我们今天在学堂,先生教我们唱了新歌!”阿满一边努力地用勺子喝粥,一边迫不及待地分享,“叫《读书郎》,可好听了!我唱给你听……”说着,她便咿咿呀呀地哼唱起来,虽然有些跑调,但那份天真烂漫却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林永年含笑听着,目光中满是慈爱。

他随口对林砚和苏婉贞说道:“今天在厅里,看到一份越来越多了,光是上月,太原府就核准了超过三百户。民政司的人都在抱怨人手不够用。”

苏婉贞优雅地夹了一筷子青菜,接口道:“这不奇怪。晋兴银行近期接收的外地汇款和开户数量也增长明显,尤其是平津和江浙一带的资金。看来,先施开业只是个引子,更多的人是看到了山西的稳定和发展的潜力。”

林砚点点头,咽下口中的食物,说道:“娘说得是。今日会议,我们也议定了,接下来要更着力于内部深耕,夯实根基。”

林永年神色凝重了些许:“未雨绸缪,是对的。把咱们自己的地盘经营得铁桶一般,任他外面风吹浪打,我们也能岿然不动。”他如今在省府任职,对宏观局势的感受更为直接。

一家人就这样,在饭桌上聊着家常,也自然而然地交换着关乎山西未来的信息与见解。

饭后,阿满被保姆带去午睡。

林永年则对林砚道:“砚儿,你下午若是无事,陪我去实业厅一趟?

“好。”林砚应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