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结束时,林砚看时间还早,于是准备到太原城看看,然后去接妹妹放学。
林砚在警卫的随行下,乘坐那辆特制的马车,离开了机器轰鸣、烟囱林立的工业区,驶向了通往城区的宽阔水泥路。
道路两旁,昔日大片的农田和荒地,已被连绵的砖瓦厂房、整齐的工人住宅区以及各类货栈商行所取代。
拉运着煤炭、钢铁、水泥的重型马车队往来不息,车夫们穿着厚实的棉衣,脸上虽带风霜,却不见菜色,中气十足地吆喝着牲口。
更有几辆喷领航者卡车研究中心新研发出来货运汽车吐着白色蒸汽笨重地驶过,引得行人纷纷侧目,眼神中是习以为常,甚至带着几分自豪。
马车驶入太原老城。
青石板路两旁,店铺鳞次栉比,幌子迎风招展。
绸缎庄、茶叶铺、中药房、南北货行、饭馆酒楼,人声鼎沸,摩肩接踵。
空气中混杂着各种气味:
刚出笼的肉包子香、炒货的焦香、药材的苦香、还有女人身上淡淡的雪花膏味。
行人如织,大多穿着厚实暖和的棉衣或呢料衣服,虽非绫罗绸缎,但都干净整齐,罕有补丁。
许多人的脸上,都透着一种饱食终日、心有所盼的红润光泽,步履匆匆,却又带着踏实感。
路边一个卖烤红薯的摊子前围了几个穿着新式学生装的半大孩子,正嘻嘻哈哈地等着;
一个拎着菜篮子的妇人,正与鱼贩熟练地讨价还价;
几个穿着工装的工人,说笑着走进一家面馆,显然是要打打牙祭。
车马粼粼,吆喝声声,构成了一幅充满烟火气的市井繁荣图。
穿过熙攘的老城中心,马车转向通往新城的宽阔大道。
这里的景象又是一变。
道路笔直开阔,两侧栽种的法国梧桐虽已落叶,但枝干遒劲,可以想见夏日时的浓荫。
规划整齐的街道,样式统一的骑楼建筑,街心花园,还有那远处隐约可见的体育场穹顶和公园里的绿树,无不彰显着一种崭新的、现代化的城市气息。
新开的商店更多是经营洋货、钟表眼镜、照相器材、西药房、书店乃至咖啡馆,顾客也多是衣着体面的职员、教师、技术人员和他们的家眷。
路上行人的步伐似乎更快,眼神中也多了几分见识和自信。
偶尔还能看到一队队穿着统一校服的中学生走过,他们有说有笑,讨论着学堂里的新鲜事或是球场上的胜负,朝气蓬勃。
“铛铛铛——”一阵清脆的铃声自身后传来。
只见一辆漆成墨绿色、造型新颖的有轨电车,沿着新铺设的铁轨,不疾不徐地驶过。
车厢里坐着不少乘客,有穿着体面的,也有普通市民,都好奇地望着窗外的街景。
这是太原城乃至整个华北地区第一条投入运营的城市公共交通线路,连接老城与新城,甫一开通,便成了市民出行的新宠,也成了太原迈向现代化的一个醒目符号。
马车在新城小学堂门口停下。
正值放学时分,校门口挤满了来接孩子的家长,各种车辆停了一片,人声鼎沸。
林砚的马车并不起眼,他让警卫在一旁等候,自己下了车,站在人群边缘。
很快,穿着统一蓝色学生装、背着书包的孩子们像小鸟一样从学校里涌了出来。
林砚一眼就看到了东张西望的阿满。她也看到了哥哥,立刻眼睛一亮,欢快地跑了过来,小辫子在脑后一甩一甩。
“哥哥!哥哥!”
她的小脸红扑扑的,额头上还有细密的汗珠,显然是刚和同学们嬉闹过。
林砚脸上自然而然地露出了笑容,快走几步迎上去,很自然地接过了她肩上那个装着书本的小布包。
“慢点跑,小心摔着。”他掏出自己的手帕,递给妹妹,“擦擦汗。”
阿满接过手帕,胡乱在脸上抹了两把,然后迫不及待地抓住林砚的手,叽叽喳喳地说起来:“我们先生今天教了新的体操,可好玩了!还有还有,小胖说他爹爹带他去吃了一品香的烧麦,说可好吃了……”
林砚耐心地听着,不时应和两声。
看着妹妹健康活泼、无忧无虑的样子,他心中因会议而绷紧的弦也稍稍松弛下来。
“阿满,饿不饿?我们回家吃饭。”林砚牵起妹妹的手,沿着来路往回走。
“嗯!”阿满用力点头,随即又想起什么,指着前方一条格外热闹的街道,“哥哥,我们从那边走好不好?听说那里今天新开了一家好大好大的百货公司!我们去看一眼嘛,就一眼!”
看着妹妹充满渴望的大眼睛,林砚笑了笑:“好,那就去看看。”
拐过街角,眼前的景象让见多识广的林砚也微微挑眉。
只见一栋气派的四层西式楼房矗立在街角,外墙贴着浅色的瓷砖,巨大的玻璃橱窗擦得锃亮,里面陈列着琳琅满目的洋货和本地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