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9章 太原新颜(1 / 2)

下午,林砚和林永年把阿满送到学校后,一起坐车前往实业厅。

车厢内,林永年靠在座椅上,闭目养神。

他忽然开口,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林砚耳中:“下午的会议,主要是研讨绥远和蒙古地区的后期发展规划。地盘是拿下来了,可具体该从哪里着手,发展些什么实业,厅里不少人心里还没底,看法也不一。”

他微微睁开眼,看向身旁气定神闲的儿子:“你上次在大同待了不短时间,对那边的情况,应该比厅里大多数纸上谈兵的人更知情。待会儿,不妨让人家听听你的看法。”

林永年深知自己这个儿子有着远超年龄的见识和常人难以企及的运气与眼光,许多看似不可思议的布局,事后都证明了其正确性。

在山西高层这个核心圈子里,说话比他还好使。

“是,父亲。我会将所见所思,与诸位叔伯分享。”林砚平静地回答。

汽车驶入老城,在挂着山西省实业厅牌匾的官署前停下。

会议室内,已经坐满了人,多是省府相关司局的官员以及少数被邀请的实业界人士。

见到林永年带着儿子进来,不少人眼中闪过一丝讶异,但很快便恢复了常态,甚至有人主动向林砚点头致意,态度客气。

能在此时此地参与此等会议的人,多少都听说过一些关于这位林家少爷的传闻,心中虽有好奇,表面上的礼数却不会少。

会议开始,果然如林永年所料,讨论很快陷入了僵局。

有人主张应以巩固治安、维持现有牧业为主;

有人认为可以小规模试探矿业,但苦于缺乏确切资源信息,无从下手;

所有人都在担心投入巨大而回报渺茫。

林永年见时机差不多了,便轻咳一声,将众人的注意力引向一直安静坐在他下首的林砚:

“诸位,北疆新附,百业待兴。我儿林砚前番在大同及周边盘桓许久,对当地情势有些粗浅观察,或可为大家开拓些思路。砚儿,你便将你的想法,与诸位叔伯说说。”

一时间,所有目光都聚焦在了那个穿着小西装、面容尚带稚嫩的少年身上。

林砚站起身,并未怯场,走到会议室前方悬挂的巨大地图旁,目光沉静地扫过在场众人。

他先从最基础、最直观的产业开始。

“各位叔伯,”他的声音清晰,带着一种与年龄不符的沉稳,“绥远、蒙古,地域辽阔,水草丰美,其最立即可见、且潜力巨大的优势,在于畜牧业。”

他伸出手指,虚点着地图上的草原地带:“此地,未来可定为山西最大的肉食、皮毛及役畜来源基地。我领航者农牧公司,已在着手选育和推广数种优良畜种。”

他条理清晰地阐述:

“其一,是生长迅速、出肉率高、皮质上乘的专用肉牛。

其二,是营养丰富、产奶量远超本地土牛的乳牛,可保障未来全省,乃至出口的乳品需求。

其三,是正在大同军马场加紧培育的,兼具耐力与速度的骑乘、驮运马匹。

其四,是适应性强、羊毛产量大且品质优异的细毛羊。”

他略微停顿,抛出一个更具冲击力的远景:

“依托这些改良畜种和科学牧养,未来北疆牧区,理论上可稳定提供满足五千万人消费需求的肉、乳、皮毛产品。

此举,不仅能彻底满足我山西现有及未来增长的人口需求,更能将多余的畜产品行销京津、江南,乃至出口欧美,成为重要的创汇来源。”

这个具体的数字和清晰的产业链描述,让在场不少官员眼前一亮,低声议论起来。

这比空谈牧业发展要具体和诱人得多。

紧接着,林砚话锋一转,开始触及重工业和轻工业的布局。

“当然,仅有牧业还不够。北疆地域广阔,未来的开发建设,离不开钢铁的支撑。”

他的手指在地图,“我初步研判,可规划建设两座年产两百万吨级的现代化钢铁厂。”

“同时,”他继续说道,“依托丰富的羊毛资源和未来可能发展的棉花种植,可在原料产地附近,就近建设两座大型的、具备先进设备的纺织厂,一则消化本地原料,二则满足军民被服需求,三则可产出优质毛纺、棉纺制品参与市场竞争。”

最后,他谈到了经济作物与林业。

“北疆并非只有牧草。在一些水土条件适宜的区域,可大规模推广种植棉花,目标面积可达一千万亩,这将为我省的纺织工业提供坚实的原料基础。”

“此外,还可大力发展经济林业,特别是种植三百万亩文冠果等兼具生态与经济价值的树种,其果实可榨取高品质油脂,用途广泛。”

他回到座位坐下,会议室里一片寂静。

年产数百万吨的钢铁、千万亩的棉田、满足五千万人需求的畜牧业,这些数字远超常规认知,若非提出者是素有善财童子之名、且屡创奇迹的林砚,只怕立刻会引来一片驳斥与嘲笑。

然而,正因他是林砚,是那个让领航者公司年入过亿、让山西财政扭亏为盈、让阎督军都另眼相看的“小军师”,在场众人即便心中惊涛骇浪,也不得不强迫自己冷静下来,思考其可行性。

质疑的声音被压了下去,讨论的重点自然而然地转向了如何将这幅宏伟蓝图变为现实。

短暂的沉寂后,一位实业界的人士率先开口,提出了最现实的顾虑:“林少爷高瞻远瞩,令我等佩服。只是如此庞大的产业规划,无论是开矿、建厂还是垦殖,需要数百万,甚至千万的人力。北疆地广人稀,本地劳力远远不足,这人口从何而来?大规模移民,又谈何容易?”

他的问题,代表了在场许多人的心声。

一时间,所有目光再次聚焦到林砚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