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卫小旗刘三私藏三十石赈灾粮。
沈希仪让人抬来粮袋,袋口印着“保定府赈灾”的朱印。
刘三的亲兵证供说“小旗让我们把粮运回家藏着”。
这些人一开始要么喊“官官相护,凭什么抓我”,要么哭“我上有老下有小,求大人开恩”。
可等证据摆到面前,一个个都蔫了。
冯德昌看到地契时,直接吓晕过去。
王敬抱着名册哭,说“是赵知府逼我改的”。
刘三跪在地上磕头,额头都磕出了血。
堂外的百姓看得解气。
从一开始的偷偷议论,变成了敢大声叫好。
有个穿补丁衣裳的汉子扯着嗓子喊:“冯德昌抢了我家三亩地!终于有地方说理了!”
旁边的老婆婆抹着眼泪,让孙子捧着一碗热茶,递给守在堂外的锦衣卫:“官爷,喝口茶润润嗓子,辛苦你们了!”
到晌午,二十五个犯人审了二十二个,只剩冯举人、赵全和乡绅头目钱万贯没审。
王守仁让人先把人押回大牢,和韩文、刘瑾、陆炳到后堂议事。
刚坐下,沈希仪就匆匆跑进来,脸色凝重。
“大人,西门外的快马查清了,是漕运总督的援兵,来了两百人,驻在城外十里坡,扬言要‘接走李总督的人’!”
陆炳一拍桌子,怒声道:“反了他了!真当咱们是摆设?”
王守仁却很平静,端起茶杯喝了一口。
“他不敢进城,说明心里有鬼——先不管他,审完冯举人和赵全,拿到总督贪腐的实锤,再收拾他。”
韩文指着审案清单,语气沉得很。
“李掌柜倒卖粮一千石、行贿山贼,张驿丞勾结匪类、传递密信,冯德昌逼死两个讨粮灾民,这七个手上沾着血和罪的,按《大明律?户律》,都是斩立决的罪。”
陆炳点头:“杀这七个,既能给百姓一个交代,也能震慑城外的援兵,让他们知道咱们的决心。”
刘瑾捻着胡须补充:“剩下的十五个是从犯,贪得少没伤人命,判流放三千里,发往宣府戍边,给他们个教训。”
王守仁最后拍板:“冯、赵、钱三个是主谋,牵扯总督贪腐,押回北京交陛下处置——现在拟判书,午时三刻贴出去,再让人准备放粮的事,民心不能等。”
判书拟好后,用朱砂写在黄纸上,贴在府衙外的照壁上,旁边还贴了张“放粮告示”,字是用大白话写的,连不识字的百姓都能听懂。
“贪官赵全、冯举人等已拿办,死罪者七月十五问斩;皇爷念百姓受苦,明日起府衙广场放粮,每户一人一石,凭户籍册领取;被贪官占了地、抢了物的,持证据来府衙报案,朝廷帮你要回!”
落款是“钦差王守仁、韩文、陆炳、刘瑾”,盖着四个鲜红的官印。
照壁前瞬间围满了人。
有个识字的秀才站在凳子上,大声念着告示。
念到“一人一石粮”时,人群炸了锅。
“真的给粮啊!不是哄人的?”
“我家五口人,能领五石粮!够吃半年了!”
“冯德昌抢了我家地,我现在就去拿地契报案!”
有个穿破棉袄的汉子抱着户籍册,哆哆嗦嗦地问守在旁边的锦衣卫:“官爷,我家男人去年讨粮被赵知府的人打残了,能领粮不?”
锦衣卫拍着他的肩膀笑:“能!只要有户籍册,不管老弱病残,都能领!”
汉子激动得哭了,拉着身边的人喊:“我家有救了!朝廷真的来救我们了!”
消息像长了翅膀,半天就传遍了保定府城和周边村镇。
城外破庙里的灾民,听说能领粮还能要回地,连夜往城里赶。
有个拄着拐杖的老人,让儿子背着他走,说“就算爬,也要去府衙谢谢钦差大人”。
城南的粮商想趁机涨价,刚把粮价提到“一石八两”,就被百姓围了起来:“朝廷要放粮了,谁买你的贵粮!”
粮商吓得赶紧把价牌撤了。
连府衙的老吏都动了心,偷偷对韩文说:“大人,我侄子的地被钱万贯占了,能不能……”
韩文拍着他的手:“按规矩来,拿地契报案,我亲自审。”
到了傍晚,府衙前的广场上已经聚了上千人。
有抱孩子的妇人,有拄拐杖的老人,还有扛着锄头的汉子。
大家围着告示牌,小声议论着,眼里满是期待。
王守仁让人在广场上搭了五顶凉棚,棚下摆上桌椅,烧了热茶,还蒸了几笼馒头——怕有饿极了的百姓晕倒。
徐延德带着士兵维持秩序,见有老人站不稳,赶紧让人搬来凳子。
沈希仪的夜不收混在人群里,警惕地盯着每一个可疑的人——城外还有总督的援兵,不能大意。
夕阳落山时,广场上突然一阵骚动。
两个穿短打的汉子扛着个麻袋,想往放粮的仓库方向跑,被夜不收当场按住。
麻袋里掉出的,是两捆浸透了煤油的干草。
沈希仪快步走过去,踢开干草,冷声道:“说!谁让你们来的?想烧粮仓?”
汉子们梗着脖子不说话,直到夜不收拿出铁链,才慌了:“是……是城外援兵的头领让我们来的,说烧了粮仓,百姓就会闹起来,他们好趁机进城!”
人群瞬间炸了。
百姓们指着汉子骂:“丧良心的!想让我们没粮吃!”
“钦差大人给我们放粮,你们还来捣乱!抓起来!”
王守仁站在府衙门口,看着被押走的汉子,又望向城外十里坡的方向——那里的炊烟已经升起,总督的援兵怕是要动手了。
他转身对陆炳和刘瑾道:“今晚分两路,陆大人带锦衣卫守粮仓,刘公公带番子守府衙,徐延德和沈希仪盯着城外,我在广场上陪着百姓——他们想闹,咱们就陪他们闹到底。”
广场上的灯笼亮了起来,照得每个人的脸上都红彤彤的。
百姓们围在凉棚旁,喝着热茶,吃着馒头,小声聊着家常。
没人再提“怕贪官报复”,也没人再怕“援兵进城”。
有钦差大人在,有这么多士兵在,他们心里有底了。
而城外的黑暗里,漕运总督的援兵已经拔了营,正悄悄往城门方向移动,刀光在月光下闪着冷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