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一个画会和几个老画家(2 / 2)

座中大约是陈师曾,王梦白,姚茫父最能喝酒,也最爱讲话,王姚谈笑最热闹,陈师曾谈话很饶风趣,他的故事很多,大约书也是他读得最多。9

9 白描

作者不加渲染,以简练的笔法将几位画家的特征呈现在读者面前。

客人的年龄都过了中年,他们大都在学校任教或私人教画,只有江南苹与我年纪最轻,所以我们把他们统统尊作先生。穆玛丽那时年纪也近五十了,她才来中国不久,不大懂中国话,但对中国艺术很能欣赏,她总是含了笑观察着。有时她问一两句话,这种画会她曾记录下来,在有名的Studio载过一二次。

饭后大家回到画室中用茶烟,我同南苹在裁纸磨墨。

“让我来开张,”陈师曾拾了一张小中堂尺寸的纸,画了几枝墨竹。王梦白走过来说,“我们俩合作。”

“你画只肥猪,让我来题字。”陈师曾说。

几分钟后,肥猪画在竹子下走,陈师曾抢过笔来题字,大家围拢来看。只见他写道:“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若要不瘦亦不俗,莫如竹笋烧猪肉。”10

10 语言描写

陈师曾前两句化用苏东坡《于潜僧绿筠轩》,后两句又俏皮地自我发挥,突出其风趣的性格。

上两句是苏东坡句子,下二句写出来引得大家哄笑。接着白石,半丁,茫父,各人都画了一二张新近得意之作。白石画的是老鼠及小鸡,半丁画牡丹梅花,茫父画**老少年等,每张画未收笔,就有人在旁订下,这时画家似乎都不吝啬他的墨宝,谁来求画,均不会被拒绝。齐白石平时最恨人来讨画,他曾当面骂过不少来讨画的人。在他画室室格上用大字明写着如不给钱来要画,是为无耻。但他这一天却随便白送了人好几幅,我的女佣也讨了他一张。

“来一张总合作的画不好吗?”不知谁在提议。

陈半丁把手中纸铺在桌上,簌簌的几笔,画他得意的秋海棠,笔致苍润,稳帖地摆在纸中心。他递笔与王梦白,他便用他的飞白法勾出一朵白**。

“嚯,花瓣儿飘飘的像鹅毛。”有人叹息说。

“北京便宜坊没有烧鹅卖,哈,哈……”王梦白把嘴里烟卷拿下来笑答,他把笔递给齐白石,又说,“让这个金冬心大笔来镇压一下,不然我的**要飞了。”

齐白石画了一颗雁来红,浓浓的黑叶,叶筋是用铁线描钩的。陈师曾接着画了一枝秋葵,他那逸笔草草正是表示秋葵的清标绝俗。

笔传到姚茫父,他歪着头含笑看了画一会儿,一口气撇了一片兰叶,嘴里说“够了吧?”便停了手。

周养庵接了笔画了一枝桂花,花叶匀匀的也还配得上其余的画。他把笔递与金拱北。

金拱北大约是对中国合作画画生疏(他曾在英国学画),接过笔后,在笔筒里谨慎地挑选了两只大小不同的笔,把画面仔细端详了一会说,“你们都画满了!我还画什么呢?”

“加两三笔就好。”大约是陈师曾说。

他温和地笑着画了一朵牵牛,一小枝红蓼在画角上。他说道,“该谁了?吴太太,凌小姐怎么不来几笔?”

“萧先生来几笔吧。”江南苹赶紧说。

“我画什么呢,石头算不算秋天花卉?”萧厔泉是山水专家,所以这样说,引得大家大笑。他写了一枝松,松针疏疏的,倒衬托出其他花草的绰约。

“最玲珑的松枝子!”陈半丁啧啧赞赏。

“这张给我吧。”我看纸上画已经差不多了,就说,“请哪位写几个字。”

“茫父写,他肚子里装得满满的都是题画词儿,一下笔就得。”

姚茫父拍拍他的大肚子,笑道:“别忘了这里面装的都是主人家的酒菜呢。”他说着倒也不大推辞,提起笔来簌簌地写了如下一片:九秋图,癸亥正月,半丁海棠,梦白菊,师曾秋葵,厔泉松,白石雁来红,养庵桂花,拱北牵牛红蓼,茫父兰草,集于香岩精舍,叔华索而得之,茫父记。

他的字体有点学魏碑,紧凑的,聚在画的一角,好像镌刻在画上,看着很衬底下的画。我当下便接来收藏了。11

11 对话与叙事相结合

在这部分文字中,作者以各位画家的语言和行为为读者重现了《九秋图》的创作过程,整个场景有声有色,显得热闹非凡。更令人称道的是,作者还将绘画用语与文字相结合,详写了各位画家濡毫染纸的风采,令读者仿佛亲眼所见一般,不觉沉浸在画家们的风采之中了。

这一天画会实是尽欢而散,近暮送上茶点时,客人才走了一半。

“今天金拱北看来有点吃不消你们的玩笑吧?”似乎是吴静庵说。

“其实他作画的功夫是很不坏,可以说得上端庄秀丽。”陈师曾停一停说,“中国画,甜熟的画,只能算作能品,能品究竟不能算是上乘,我看也是他的门生弟子,把他捧得太高,北洋鬼子又从旁特别捧场。这种广告行动,在中国是行不通的,尤其是要做一个艺术家。你看倪云林,恽南田,八大,石涛,生前都用不着人捧。”12

12 语言描写

陈师曾的这番话不仅是对金拱北的评价,同时也表现出他的艺术追求:真正的艺术家用不着人捧,彰显其艺术家的风骨。

上面所记的几个画家都是民国十六年前画坛一时之彦,有的已死多年,如师曾,茫父,梦白,拱北等,有的是年老隐居了,如白石,厔泉,半丁等,在此数人中天分最高的当然陈师曾,王梦白,齐白石等,白石老人尚在北平,他的艺术品(书画之外还有治印)已为当世人所共赏,不必重说。13我常想,师曾如再活二三十年,以他优越的诗书画根基加上他的好学,他是必然成为一代大师。他死时还未到五十岁,但吉光片羽已很为士林艺术界所珍惜了。

13 过渡

由回忆过渡到现实,书写当年画家们的现状,令人不觉感慨物是人非,也更能体会到作者对当年那场画会及画家们的怀念之情。

在我回忆这几个老画家时,我常想到C.Bell著的《塞尚痕以来》有一段说:“我想像一个艺术家常常会像一个人在恋爱时那样爱上一些物事,他常常会被这些物事引到另一种‘心境’,譬如一棵树,一辆街车,鸟的叫唤,烤肉的味道,一种姿态,一个样子以及种种琐屑事情,都有惹起这种危机的可能,使得他浑身充满一种难以抑制的欲望,他要表现自己,他不能隐藏他的情感,他也不情愿隐藏。”我前面所提的几个画家,我知道他们大多数是曾经像这样情形,取得他们得意之作。如若有一天可以让我安安静静地重新坐在我北平的小画室内,我很愿意为这里几个老画家每人写一篇稍有风趣的小传。14

14 引用

作者引用《塞尚痕以来》中的一段话来评价当年的几位画家,更具说服力,也进一步表达出作者对画家们深深的喜爱与怀念。

阅读赏析

这是一篇饱含深情的回忆性文章,作者以她所收藏的《九秋图》为一个切入点,采用倒叙的写作手法进入对当年一个画会的回忆。她详写当年画会的盛况,最后再转回现实,以书写自己对画家们的怀念收束全文,整个过程流畅自然,不嫌累赘,可以说是这类文章的典范。另外,这篇文章对人物的勾勒也很出彩,作者没有精雕细琢地对与会的每个人物进行全面的描写,而是以看似散淡的白描之笔,为画家们勾勒出一幅幅人物的肖像漫画,虽然与会人物众多,但每位画家的气度与才情尽显。而在描写画会场景时,她也没有铺陈描绘,转以画家们的对话一步步推进,在他们的嬉笑中,一个有声有色的画会场景如见眼前,她对画家们的敬重和怀念也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显得十分真诚。我们在平时的写作中也不妨像作者这样,落笔的时候尽量灵活一些,真诚一些,自然能令文章彰显出不一样的风采。

阅读延伸

1.请简要分析一下本文白描手法的应用。

2.请你说一说,这篇文章是如何将对话与叙事相结合的。

3.请你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写一篇回忆性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