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感又叫“移觉”,是在写作中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从而使表达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手法。此处作者将少女摇船、水波起落的画面与橹声共同形容成一首软调,形象再现了少女摇船时的优美画面和柔和情调。
此后便到了交芦庵,上了弹指楼,因为是在雨里,带水拖泥,终于也感不到什么的大趣,但这一天向晚回来,在湖滨酒楼上放谈之下,源宁却一本正经地说:“今天的西溪,却比昨日的西湖,要好三倍。”
前天星期假日,日暖风和,并且在报上也曾看到了芦花怒放的消息;5午后日斜,老龙夫妇,又来约去西溪,去的时候,太晚了一点,所以只在秋雪庵的弹指楼上,消磨了半日之半。一片斜阳,反照在芦花浅渚的高头,花也并未怒放,树叶也不曾凋落,原不见秋,更不见雪,只是一味的晴明浩**,飘飘然,浑浑然,洞贯了我们的肠腑,老僧无相,烧了面,泡了茶,更送来了酒,末后还拿出了纸和墨,我们看看日影下的北高峰,看看庵旁边的芦花**,就问无相,花要几时才能全白?老僧操着缓慢的楚国口音,微笑着说:“总要到阴历十月的中间;若有月亮,更为出色。”6说后,还提出了一个交换的条件,要我们到那时候,再去一玩,他当预备些精馔相待,聊当作润笔,可是今天的字,却非写不可,老龙写了“一剑横飞破六合,万家憔悴哭三吴”的十四个字,我也附和着抄了一副不知在那里见过的联语:“春梦有时来枕畔,夕阳依旧上帘钩。”
5 环境描写
从本段开始,作者进入对西溪晴天的描绘。“日暖风和”“芦花怒放”点出西溪晴时的明媚景象,与前文雨中的西溪形成鲜明的对比,呈现出西溪两种截然不同的风貌。
6 语言描写
语言描写是塑造人物的有效手段,作者通过老僧的神态和语言表现出他自在豁达的人生态度和独到的审美情趣,生动刻画了一位富有雅趣的僧人形象。
喝得酒醉醺醺,走下楼来,小河里起了晚烟,船中间满载了黑暗,龙妇又逸兴遄飞,不知上那里去摸出了一枝洞箫来吹着。7“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倒真有点像是七月既望,和东坡在赤壁的夜游。
7 环境描写、人物描写
从龙妇在黑夜中登舟吹箫的行动来看,她也是一位颇有文学素养和情趣的女子。作者通过景物与人物的配合,渲染出浓厚的如诗如画的氛围,借文人雅士增添了文章的文学底蕴和艺术感染力。
阅读赏析
郁达夫的游记散文在现代文学史上显示出别具一格的特征,他的散文行文流畅自然,抒情真挚动人,字里行间充满着诗的韵味。在《西溪的晴雨》中,他生动记叙了自己和友人两次游览西溪的不同见闻,不仅写出了西溪的“野趣”,也抓住了它晴雨中的变化之美。
人在景中,即成为景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我们学习景物描写时,除了要认真观察、细心描摹自然景物之外,也要关注到景物中的人物。作者写西溪的晴雨,不仅关注它的自然景观,也用了大量的笔墨写西溪中的人。尤其是围绕着两次游览写到的作者的友人们,这些人身上浓郁的文人气息与西溪的雅致相得益彰,使西溪之美进一步得到彰显,在人物心情、个性和思想的影响下,西溪的景也变得更具个性了,文人的雅兴和自然的野趣从而实现了和谐的统一。
阅读延伸
1.文章围绕西溪的晴和雨分别写了哪些内容?记录了作者怎样的见闻和感受?
2.分析西溪的晴和雨各有怎样的特征?
3.通过作者的描述,你更喜欢西溪的哪种天气?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