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
探索思考
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写道:“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同样的,在不同的天气里游览同样的景色,也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审美感受。在本文中,郁达夫先生先后两次携友同游西溪,而西溪的晴和雨则带给他不同的游赏体验。
阅读批注
西北风未起,蟹也不曾肥,我原晓得芦花总还没有白,前两星期,源宁来看了西湖,说他倒觉得有点失望,因为湖光山色,太整齐,太小巧,不够味儿,他开来的一张节目上,原有西溪的一项;1恰巧第二天又下了微雨,秋原和我就主张微雨里下西溪,好教源宁去尝一尝这西湖近旁的野趣。
1 铺垫
文章开篇交代作者在雨中游览西溪的背景,用“太整齐,太小巧,不够味儿”总结了友人源宁游西湖后觉得失望的原因,为后文展开雨中游西溪的记叙进行铺垫。
天色是阴阴漠漠的一层,湿风吹来,有点儿冷,也有点儿香,香的是野草花的气息。车过方井旁边,自然又下车来,去看了一下那座天主圣教修士们的古墓。从墓门望进去,只是黑沈沈,冷冰冰的一个大洞,什么也看不见,鼻子里却闻吸到了一种霉灰的阴气。2
2 烘托
作者从视觉和嗅觉的角度,生动刻画了古墓阴森、恐怖的环境,让读者真切体会到后文中提及的“恐怖,不安,和畏缩的心意”。古墓独特的氛围与传统意义上“太整齐,太小巧,不够味儿”的风景形成鲜明的对比,自然而然地印证了“野趣”的所在。
把鼻子掀了两掀,耸了一耸肩膀,大家都说,可惜忘记带了电筒,但在下意识里,自然也有一种恐怖,不安,和畏缩的心意,在那里作恶,直到了花坞的溪旁,走进窗明几净的静莲庵堂去坐下,喝了两碗清茶,这一些鬼胎,方才洗涤了个空空脱脱。
游西溪,本来是以松木场下船,带了酒盒行厨,慢慢儿地向西摇去为正宗。像我们那么高坐了汽车,飞鸣而过古**,东岳,一个钟头要走百来里路的旅客,终于是难度的俗物,但是俗物也有俗益,你若坐在汽车座里,引颈而向西向北一望,直到湖州,只见一派空明,遥盖在淡绿成阴的斜平海上;这中间不见水,不见山,当然也不见人,只是渺渺茫茫,青青绿绿,远无岸,近亦无田园村落的一个大斜坡,过秦亭山后,一直到留下为止的那一条沿山大道上的景色,好处就在这里,尤其是当微雨朦胧,江南草长的春或秋的半中间。
从留下下船,回环曲折,一路向西向北,只在芦花浅水里打圈圈;圆桥茅舍,桑树蓼花,是本地的风光,还不足道;最古怪的,是剩在背后的一带湖上的青山,不知不觉,忽而又会得移上你的面前来,和你点一点头,又匆匆的别了。3
3 景物描写、拟人
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采用移步换景的描写角度,让景色随着立足点的变化而变化,形成一气呵成的表达效果。在描写青山时,用“忽而又会得移上你的面前来,和你点一点头,又匆匆的别了”形容其随着观察点的变化时隐时现的样子,生动呈现出景色曲折回环的特征,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阅读感受。
摇船的少女,也总好算是西溪的一景;一个站在船尾把摇橹,一个坐在船头上使桨,身体一伸一俯,一往一来,和橹声的咿呀,水波的起落,凑合成一大又圆又曲的进行软调;4游人到此,自然会想起瘦西湖边,竹西歌吹的闲情,而源宁昨天在漪园月下老人祠里求得的那枝灵签,仿佛是完全的应了,签诗的语文,是《鄘风·桑中》章末后的三句,叫作“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4 通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