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
探索思考
“月是故乡明”“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有关家乡的诗句数不胜数。古往今来,思乡一直是文学作品中最为常见的情绪之一,游子们将自己对故土的思念寄托在家乡的一草一木,形成了绵延数千年的“乡愁”。在本文中,我们将走进汪曾祺先生的文字,感受他对故乡深沉的眷恋和怀念。
阅读批注
我每天醒在鸟声里。我从梦里就听到鸟叫,直到我醒来。我听得出几种极熟悉的叫声,那是每天都叫的,似乎每天都在那个固定的枝头。
有时一只鸟冒冒失失飞进那个花厅里,于是大家赶紧关门,关窗子,吆喝,拍手,用书扔,竹竿打,甚至把自己帽子向空中摔去。可怜的东西这一来完全没了主意,只是横冲直撞地乱飞,碰在玻璃上,弄得一身蜘蛛网,最后大概都是从两椽之间空隙脱走。
园子里时时晒米粉,晒灶饭,晒碗儿糕。怕鸟来吃,都放一片红纸。为了这个警告,鸟儿照例就不来,我有时把红纸拿掉让它们大吃一阵,到觉得它们太不知足时,便大喝一声赶去。
我为一只鸟哭过一次。那是一只麻雀或是癞花。也不知从什么人处得来的,欢喜得了不得,把父亲不用的细篾笼子挑出一个最好的来给它住,配一个最好的雀碗,在插架上放了一个荸荠,安了两根风藤跳棍,整整忙了一半天。1第二天起得格外早,把它挂在紫藤架下。正是花开的时候,我想是那全园最好的地方了。一切弄得妥妥当当后,独自还欣赏了好半天,我上学去了。一放学,急急回来,带着书便去看我的鸟。笼子掉在地下,碎了,雀碗里还有半碗水,“我的鸟,我的鸟呐!”父亲正在给碧桃花接枝,听见我的声音,忙走过来,把笼子拿起来看看,说:“你挂得太低了,鸟在大伯的玳瑁猫肚子了。”“哇”的一声,我哭了。父亲推着我的头回去,一面说:“不害羞,这么大人了。”2
1 细节描写
作者虽未直接抒发自己对鸟的喜爱之情,却详细交代了自己是如何照料鸟的,此处的细节描写生动再现了作者对鸟的重视,侧面印证了作者无比喜欢这只小鸟。相较于直接抒情,通过细节进行侧面描写使得情节更为生动具体,将感情自然而然地融入作者照顾小鸟的行动之中。
2 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动作和语言描写刻画了父亲安慰作者时的场景,父亲的抚摸和略带调侃的安慰流露出对孩子真挚深沉的爱,将一位慈父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刻画人物时,借助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能最大程度还原人物的本来面貌,让人物更加生动鲜活,更能调动读者的阅读情绪。
有一年,园里忽然来了许多夜哇子。这是一种鹭鹜属的鸟,灰白色,据说它们头上那根毛能破天风。所以有那么一种名,大概是因为它的叫声如此吧。故乡古话说这种鸟常带来幸运。我见它们吃吃喳喳做窠了,我去告诉祖母,祖母去看了看,没有说什么话。我想起它们来了,也有一天会像来了一样又去了的。我尽想,从来处来,从去处去,一路走,一路望着祖母的脸。3
园里什么花开了,常常是我第一个发现。祖母的佛堂里那个铜瓶里的花常常是我换新。对于这个孝心的报酬是有需掐花供奉时总让我去,父亲一醒来,一股香气透进帐子,知道桂花开了,他常是坐起来,抽支烟,看着花,很深远的想着什么。冬天,下雪的冬天,一早上,家里谁也还没有起来,我常去园里摘一些冰心腊梅的朵子,再掺着鲜红的天竺果,用花丝穿成几柄,清水养在白磁碟子里放在妈(我的第一个继母)和二伯母妆台上,再去上学。我穿花时,服伺我的女佣人小莲子,常拿着掸帚在旁边看,她头上也常戴着我的花。
3 借景抒情
鸟儿来来去去,暗示着时间流逝,此处作者回忆自己与祖母的对话,联想起祖母,抒发了对过去、对亲人的深挚怀念。
我们那里有这么个风俗,谁拿着掐来的花在街上走,是可以抢的,表姐姐们每带了花回去,必是坐车。她们一来,都得上园里看看,有什么花开的正好,有时竟是特地为花来的。掐花的自然又是我。我乐于干这项差事。爬在海棠树上,梅树上,碧桃树上,丁香树上,听她们在,唉,对了对了!”冒一点险,用一点力,总给办到。4有时我也贡献一点意见,以为某枝已经盛开,不两天就全落在台布上了,某枝花虽不多,样子却好。有时我陪花跟她们一道回去,路上看见有人看过这些花一眼,心里非常高兴。碰到熟人同学,路上也会分一点给她们。
4 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年少时“我”和表姐姐们的乐趣如此简单,“冒一点险,用一点力”,愿望就能实现。成年后的作者回忆过去,纯粹的快乐已经不再,作者用掐花的动作和语言描写生动勾勒出少年游玩的场景,流露出对少年时代的无限怀念。
想起绣球花,必连带想起一双白缎子绣花的小拖鞋,这是一个小姑姑房中东西。那时候我们在一处玩,从来只叫名字,不叫姑姑。只有时写字条时如此称呼,而且写到这两个字时心里颇有种近于滑稽的感觉。我轻轻揭开门帘,她自己若是不在,我便看到这两样东西了。太阳照进来,令人明白感觉到花在吸着水,仿佛自己真分享到吸水的快乐。我可以坐在她常坐的椅子上,随便找一本书看看,找一张纸写点什么,或有心无意的画一个枕头花样,把一切再恢复原来样子,不留什么痕迹,又自去了。5但她大都能发觉谁来过了。那第二天碰到,必指着手说“还当我不知道呢。你在我绷子上戳了两针,我要拆下重来了!”那自然是吓人的话。那些绣球花,我差不多看见它们一点一点的开,在我看书做事时,它会无声地落两片在花梨木桌上。绣球花可由人工着色。在瓶里加一点颜色,它便会吸到花瓣里。除了大红的之外,别种颜色看上去都极自然。我们常以骗人说是新得的异种。这只是一种游戏,姑姑房里常供的仍是白的。为什么我把花跟拖鞋画在一起呢?真不可解。——姑姑已经嫁了,听说日子极不如意。绣球快开花了,昆明渐渐暖起来。6
5 动作描写
作者用一系列动作描写刻画出少年时偷溜进姑姑房中的情景,少年的贪玩与调皮跃然纸上,生动再现了自己年少时无拘无束的生活状态。
6 反衬
反衬,指利用与主要形象相反、相异的次要形象,从反面衬托主要形象。这一段中作者写到绣球开花、昆明回暖,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但儿时一同玩耍的姑姑已经出嫁,而且生活极不如意,作者为姑姑的遭遇感到难过,原本大好的春光显得姑姑的经历更加凄惨,作者用以乐景衬哀情的写法,进一步突出了哀情之悲。
花园里旧有一间花房,由一个花匠管理。那个花匠仿佛姓夏。关于他的机伶促狭,和女人方面的恩怨,有些故事常为旧日佣仆谈起。但我只看到他常来要钱,样子十分狼狈,局局促促,躲避人的眼睛,尤其是说他的故事的人的。花匠离去后,花房也跟着改造园内房屋而拆掉了。那时我认识花名极少,只记得黄昏时,夹竹桃特别红,我忽然又害怕起来,急急走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