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
探索思考
在前面的阅读中,我们感受了汪曾祺先生对美食的深入研究和独到见解,理解了他文字里对生活的关注和热爱。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跟随汪曾祺先生的文字走入他的童年,感受腊梅花带给他的难忘记忆,进一步体会他笔下的生活味道。
阅读批注
“雪花、冰花、腊梅花……”我的小孙女这一阵老是唱这首儿歌。1其实她没有见过真的腊梅花,只是从我画的画上见过。
1 开篇点题
开篇从小孙女的儿歌引入,点出文章的写作对象“腊梅花”,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在结构上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写小孙女的“没见过”,为后文“我”的“见过”做铺垫。同时,用儿歌开篇使文章的语言平和,让下文作者的回忆更显亲切自然。
周紫芝《竹坡诗话》云:“东南之有腊梅,盖自近时始。余为儿童时,犹未之见。元祐间,鲁直诸公方有诗,前此未尝有赋此诗者。政和间,李端叔在姑溪,元夕见之僧舍中,尝作两绝,其后篇云:‘程氏园当尺五天,千金争赏凭朱栏。莫因今日家家有,便作寻常两等看。’观端叔此诗,可以知前日之未尝有也。” 看他的意思,腊梅是从北方传到南方去的。但是据我的印象,现在倒是南方多,北方少见,尤其难见到长成大树的。我在颐和园藻鉴堂见过一棵,种在大花盆里,放在楼梯拐角处。因为不是开花的时候,绿叶披纷,没有人注意。和我一起住在藻鉴堂的几个搞剧本的同志,都不认识这是什么。
我的家乡有腊梅花的人家不少。我家的后园有四棵很大的腊梅。这四棵腊梅,从我记事的时候,就已经是那样大了。很可能是我的曾祖父在世的时候种的。这样大的腊梅,我以后在别处没有见过。主干有汤碗口粗细,并排种在一个砖砌的花台上。这四棵腊梅的花心是紫褐色的,按说这是名种,即所谓“檀心磬口”。2腊梅有两种,一种是檀心的,一种是白心的。我的家乡偏重白心的,美其名曰:“冰心腊梅”, 而将檀心的贬为“狗心腊梅”。腊梅和狗有什么关系呢?真是毫无道理!因为它是狗心的,我们也就不大看得起它。
2 细节描写
作者用凝练的语言,从枝干粗细、栽种位置、花朵颜色三个角度还原了记忆中腊梅的形态。细节描写要求写作者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没有细节就没有艺术,正是作者细致入微的刻画,让读者领略到让他难忘的腊梅,也理解了他对家乡和儿时时光的怀念。
不过凭良心说,腊梅是很好看的。其特点是花极多——这也是我们不太珍惜它的原因。物稀则贵,这样多的花,就没有什么稀罕了。每个枝条上都是花,无一空枝。而且长得很密,一朵挨着一朵,挤成了一串。这样大的四棵大腊梅,满树繁花,黄灿灿地吐向冬日的晴空,那样的热热闹闹,而又那样的安安静静,实在是一个不寻常的境界。3不过我们已经司空见惯,每年都有一回。
3 细节描写
作者细致刻画了腊梅开放时生机勃勃的姿态,“挨着”“挤着”“吐向”几个动词进一步增添了腊梅蓬勃的生命力,作者用鲜活生动的语言印证了腊梅的确是“很好看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腊梅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