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
探索思考
在外漂泊的游子,往往会因一口家乡味道突然思念起故乡,叶圣陶先生也不例外。故乡对于游人,正如叶圣陶先生所思念的藕,断而丝连,让人魂牵梦萦。
阅读批注
同朋友喝酒,嚼着薄片的雪藕,忽然怀念起故乡来了。若在故乡,每当新秋的早晨,门前经过许多的乡人:男的紫赤的臂膊和小腿肌肉突起,躯干高大且挺直,使人起健康的感觉;女的往往裹着白底青花的头巾,虽然赤脚,却穿短短的夏布裙,躯干固然不及男的这样高,但是别有一种健康的美的风致;他们各挑着一副担子,盛着鲜嫩玉色的长节的藕。1在产藕的池塘里,在城外曲曲弯弯的小河边,他们把这些藕一再洗濯,所以这样洁白。仿佛他们以为这是供人品味的珍品,这是清晨的画境里的重要题材,倘若涂满污泥,就把人家欣赏的浑凝之感打破了;这是一件罪过的事,他们不愿意担在身上,故而先把它们濯得这样洁白了,才挑进城里来。他们要稍稍休息的时候,就把竹担横在地上,自己坐在上面,随便拣择担里的过嫩的“藕枪”或是较老的“藕朴”,大口地嚼着解渴。2过路的人就站住了,红衣衫的小姑娘拣一节,白头发的老公公买两支,清淡的甘美的滋味于是普遍于家家户户了。这种情形差不多是平常的日课,要到叶落秋深的时候。
1 烘托映衬
烘托映衬可以使表现对象更加鲜明突出,达到相得益彰的效果。在文章的开篇,作者先描绘乡人的外貌,通过故乡男女“健康的美的风致”烘托出一派生机勃勃的人文图景。作者用乡人的健康美烘托出藕的鲜嫩可口,二者互相映衬散发出蓬勃的生命力。
2 动作描写
作者印象中的藕是民间的美食,和贩卖他们的商贩一样单纯、朴实,不需要格外的包装。这里作者写商贩休息时随便拣藕吃的场景,用“横”“坐”“拣择”“大口地嚼”等动词生动写出了乡人豪爽的气派,也侧面反映出莲藕新鲜,直接可食。
在上海,藕这东西几乎是珍品了。大概也是从我们的故乡运来的。但是数量不多,自有那些伺候豪华公子硕腹巨贾的帮闲茶房们把大部分抢去了;其余的便要供在较大一点的水果铺里,位置在金山苹果吕宋香芒之间,专待善价而沽。3至于挑着担子在街上叫卖的,也并不是没有,但不是瘦得像乞丐的臂和腿,便涩得像未熟的柿子,实在无从欣羡。4因此,除了仅有的一回,我们今年竟不曾吃过藕。
3 对比
上海的藕作为“珍品”只供商贾巨富享用,被供奉在珍贵的水果之间,这与第一段中乡人沿街叫卖的藕形成鲜明的对比。对比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作者借上海与家乡藕的巨大差距,突出了家乡藕的纯粹、自然,也让读者理解了思乡之情的原因。
4 比喻
作者将上海的藕比作“乞丐的臂和腿”,把口味形容成“未熟的柿子”,生动具体地表现出上海街上卖的藕干瘪、味差的特点,与前文健壮、甜美的家乡藕比较起来,高下立现。
这仅有的一回不是买来吃的,是邻舍送给我们吃的。他们也不是自己买的,是从故乡来的亲戚带来的。这藕离开它的家乡大约有好些时候了,所以不复呈玉样的颜色,却满披着许多锈斑。削去皮的时候,刀锋过处,很不顺爽。切成片送入口里嚼着,有些儿甘味,但没有一种鲜嫩的感觉,而且似乎含了满口的渣,第二片就不想吃了。5只有孩子很高兴,他把这许多片嚼完,居然有半点钟工夫不再作别的要求。
5 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