藕与莼菜(2 / 2)

离开家乡以后,作者品尝到的藕口味也发生了变化。本段用食藕过程中的细节描写,对比第一段家乡藕的口感特征,突出了家乡藕的鲜美滋味。

因为想起了藕就联想到莼菜。在故乡的春天,几乎天天吃莼菜。莼菜本身没有味道,味道全在于好的汤。但这样嫩绿的颜色与丰富的诗意,无味之味真足令人心醉。在每条街旁的小河里,石埠头总歇着一两条没篷船,满舱盛着莼菜,是从太湖里捞来的。像这样就地取求很方便,当然能得日餐一碗了。

而在上海又不然,非上馆子就难以吃到这东西。我们当然不上馆子,偶然有一两回去叨扰朋友的酒席,恰又不是莼菜上市的时候,所以今年竟不曾吃过。直到最近,伯祥的杭州亲戚来了,送他几瓶装瓶的西湖莼菜,他送给我一瓶,我才算也尝了新。

向来不恋故乡的我,想到这里,觉得故乡可爱极了。我自己也不明白,为什么会起这么深浓的情绪?6再一思索,实在很浅显的:因为在故乡有所恋,而所恋又只在故乡有,就牵系着不能割舍了。譬如亲密的家人在那里,知心的朋友在那里,怎得不恋恋?怎得不怀念?7但是仅仅为了爱故乡吗?不是的,不过在故乡的几个人把我们牵着罢了。若无所牵系,更何所恋念?像我现在,偶然被藕与莼菜所牵系,所以就怀念起故乡来了。

6 设问

设问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是为了强调某部分内容,故意先提出问题再自问自答的表达形式。当作者吃到家乡的美食,怀念起故乡来,让他自己也为这突如其来的浓烈情绪诧异不已。进而揭示了自己深切的思乡之情,引起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7 反问

反问即用疑问语气表达与字面相反的意思。本段实际表达的是作者“无法不恋恋,无法不怀念”的心情,反问的手法有极为明显的加强语气的作用,通过反问,作者难以抑制的思乡之情溢于言表,也让读者有了更为深刻的体会。

所恋在哪里,哪里就是我们的故乡了。

阅读赏析

叶圣陶1894年10月28日生于江苏苏州,是中国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1922年,叶圣陶因第二个孩子即将出生,从故乡搬到苏州市,1923年春因工作原因迁居上海,也因此更加远离故乡。

《藕与莼菜》写于1923年9月,是一篇颇具代表性的借物抒情散文,文章语言平实自然、清新优美,在怀念美食的同时也怀念着故乡的人文风物。作者使用对比和联想的手法,用上海金贵、稀少、干瘪的藕和家乡平价、饱满、鲜嫩的藕形成对比,形象地说明了二者的差别。同时,故乡的男男女女也与上海的公子巨贾不同,他们朴实、健美,让人感到无比亲切。通过作者的描述,我们便自然而然地爱上了他笔下的故乡。在本文中,作者很少使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而故乡的藕、莼菜和乡人却无一不流露出他的思念,使整篇文章韵味隽永,令人回味无穷。

阅读延伸

1.作者分别写了故乡的哪些场景或事物?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

2.文章中作者形容自己为“向来不恋故乡的我”,作者是否真的不恋故乡?这样的写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3.总结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是如何将这种感情表现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