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
探索思考
在商业社会中,卖家想尽可能多地盈利,买家想尽可能花最少的钱买到最好的商品,便出现了讨价还价。作者从讨价还价这一交易行为中发现了一些耐人寻味的内容,从侧面表现了人性之复杂。
阅读批注
韩康采药名山,卖于长安市,三十余年,口不二价。这并不是说三十余年物价没有波动,这是说他三十余年没有耍过一次谎,就凭这一点怪脾气,他的大名便入了《后汉书》的《逸民列传》。1这并不证明买卖东西无需讲价是我们古已有之的固有道德,这只证明自古以来买卖东西就得要价还价,出了一位韩康,便是人瑞,便可以名垂青史了。韩康不但在历史上留下了佳话,在当时也是颇为著名的。一个女子向他买药,他守价不移,硬是没得少,女子大怒,说:“难道你是韩康,一个钱没得少?”韩康本欲避名,现在小女子都知道他的大名,吓得披发入山。卖东西不讲价,自古以来,是多么难得!我们还不要忘记韩康“家世著姓”,本不是商人,如果是个“逐什一之利”的,有机会能得什二什三时岂不更妙?
1 引经据典
本文的主题是买卖议价,本身带有很浓厚的“市井烟火气”。引用史书古籍中的故事来开启全篇,给这个“庸俗”的主题增加了一丝高雅的考究气质,接着又因这种雅俗的对比产生了幽默风趣的效果。
从前有些店铺讲究货真价实,“言不二价”“童叟无欺”的金字招牌偶然还可以很骄傲地悬挂起来,不必大减价雇吹鼓手,主顾自然上门。这种事似乎渐渐少了。童叟根本也不见得好欺侮,而且买卖大半是流动的,无所谓主顾,不讲价还是不过瘾,不七折八扣显着买卖不和气,交易一成买者就又会觉得上当。在尔虞我诈的情形之下,讲价便成为交易的必经阶段,反正是“漫天要价,就地还钱”,看看谁有本事谁讨便宜。2
2 点明中心
将前文中韩康典故所反映的背后的社会现象明确地揭示出来,通俗地阐述了当下的消费习惯和买卖风气,引导读者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我买东西很少的时候能不比别人的贵。世界上有一种人,喜欢到人家里面调查物价,看看你家里有什么东西都要打听一下是用什么价钱买的,除非你在每一事物上都粘上一个纸笺标明价格,否则将不胜其啰唣。最扫兴的是,我已经把真的价钱瞒起,自欺欺人地只说了一半的价钱来搪塞他,他有时还会把头摇得像个“拨浪鼓”似的,表示你上了弥天的大当!我承认,有些人是特别地善于讲价,他有政治家的脸皮,外交家的嘴巴,杀人的胆量,钓鱼的耐心,坚如铁石,韧似牛皮,所以他能压倒那待价而沽的商人。3我曾虚心请教,大概归纳起来,讲价的艺术不外下列诸端:
3 对仗
用对仗的手法罗列出善于讲价的人的性格特征,“政治家”“外交家”“杀人”“钓鱼”在此处体现的都是其负面意义,毫不含蓄地讽刺好讲价的人死皮赖脸、油嘴滑舌的嘴脸。
第一,要不动声色。进得店来,看准了他没有什么你就要什么,使得他显着寒伧,先有几分惭愧。然后无精打采地道出你所真心要买的东西,伙计于气馁之余,自然欢天喜地地捧出他的货色,价钱根本不会太高。如果偶然发现一项心爱的东西,也不可失声大叫,如获异宝,必要行若无事,淡然处之,于打听许多种物价之后,随意问询及之,否则你打草惊蛇,他便奇货可居了。
第二,要无情地批评。甘瓜苦蒂,天下物无全美。你把货物捧在手里,不忙鉴赏,先求其疵缪之所在,不厌其详地批评一番,尽量地道出它的缺点。4有些物事,本是无懈可击的,但是“嗜好不能争辩”,你这东西是红的,我偏喜欢白的;你这东西是大的,我偏喜欢小的。总之,是要把东西褒贬得一文不值缺点百出,这时候伙计的脸上也许要一块红一块白的不大好看,但是他的心里软了,价钱上自然有了商量的余地,我在委曲迁就的情形之下来买东西,你在价钱上还能不让步么?
4 常识反用
“甘苦瓜蒂,天下物无全美”本意是指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以此劝导人们遇事多包容,不要太计较。这里却故意忽视这层劝导意义,用它来“鼓励”人们多多计较,讽刺了那些买东西时为了砍价而吹毛求疵的行为。
第三,要狠心还价。先假设,自从韩康入山之后每个商人都是说谎的。不管价钱多高,拦腰一砍。5这需要一点胆量,狠得下心,说得出口,要准备看一副嘴脸。人的脸是最容易变的,用不了加多少钱,那副愁云惨雾的苦脸立刻开霁,露出一缕春风。但这是最紧要的时候,这是耐心的比赛,谁性急谁失败,他一文一文地减,你就一文一文地加。
5 副词修饰
这里的“拦腰一砍”写得非常生动。“拦腰”有“在中间”的含义,用“拦腰”这个词来修饰砍价,意指买家要求卖家将价格降低一半,而相比“五折”“对半”这样的词,“拦腰”传递出了一种果断强硬、残忍无情的态度和气势,颇具嘲讽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