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价之四大要素(2 / 2)

第四,要有反顾的勇气。交易实在不成,只好掉头而去,也许走不了好远,他会请你回来,如果他不请你回来,你自己要有回来的勇气,不能负气,不能讲究“义不反顾,计不旋踵” 。讲价到了这个地步,也就山穷水尽了。

这一套讲价的秘诀,知易行难,所以我始终未能运用。我怕费工夫,我怕伤和气,如果我粗脖子红脸,我身体受伤,如果他粗脖子红脸,我精神上难过,我聊以解嘲的方法是记起郑板桥爱写的那四个大字:“难得糊涂”。6

6 自嘲反讽

作者看不惯买卖双方为讨价还价而争得“粗脖子红脸”,故意嘲笑自己没有砍价的“本事”,只能假装“糊涂”,其实是在讽刺好讲价的人太过精明算计、咄咄逼人、面目讨嫌。

《淮南子》明明地记载着:“东方有君子之国”,但是我在地图上却找不到。《山海经》里也记载着:“君子国衣冠带剑,其人好让不争。”但只有《镜花缘》给君子国透露了一点消息。买物的人说:“老兄如此高货,却讨恁般贱价,教小弟买去,如何能安?务求将价加增,方好遵教。若再过谦,那是有意不肯赏光交易了。”卖物的人说:“既承照顾,敢不仰体?但适才妄讨大价,已觉厚颜,不意老兄反说货高价贱,岂不更教小弟惭愧?况敝货并非‘言无二价’,其中颇有虚头。”照这样讲来,君子国交易并非言无二价,也还是要讲价的,也并非不争,也还有要费口舌唾液的。什么样的国家,才能买东西不讲价呢?7我想与其讲价而为对方争利,不如讲价而为自己争利,比较地合于人类本能。

7 反问

看似提问,实则反问,表示这个世界上没有不讲价的交易,因为人的本性如此;如果有,那也必然是因为其中一方具有压倒另一方的权力,最终仍然指向人性。

有人传授给我在街头雇车的秘诀:街头孤另另的一辆车,车夫红光满面鼓腹而游的样子,切莫睬他,如果三五成群鸠形鹄面,你一声吆喝便会蜂拥而来,竞相延揽,车价会特别低廉。在这里我们发现人性的一面——残忍。8

8 升华主题

如果讲价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基于“商人都是骗子,而消费者是弱势群体”这个假设前提,那么和雇得起黄包车的消费者相比,黄包车夫属于哪个群体呢?面对他们时,讲价的本质是什么?作者利落地收起前文的戏谑调侃,抛出一个严肃的问题,引人深思。

阅读赏析

文章用《后汉书》里一个商人的典故作为本文开篇,来说明“讲价”这件事来历已久。在中国传统儒学教育中,买东西讨价还价不是“君子”行为,是要被人诟病的。然而到了作者所处的年代,他发现人们不再以讲价为耻,还形成了一套所谓的“讲价技巧”。

作者在叙述讲价的“四大技巧”时,故意站在热衷讲价的买家的立场上,态度端正严肃,仿佛讲价是一项伟大的事业。仔细阅读会发现,这些“技巧”的本质就是虚伪矫饰、口是心非。作者用幽默的手法揶揄了这种行为。文中倒数第二段专门提到了“君子国”的典故,君子国里的交易与现实世界相反,买卖双方宁可自己“吃亏”,也都要一心一意为对方着想。作者用这个荒诞的、矫枉过正的故事衬托前面描述的讲价行为,不是对比,而是类比,因为表面上看这二者完全相反,但实质上它们都不是诚实坦**的交易。

在作者看来,奸商损害消费者利益的现象固然不少,让人愤慨,但消费者为了“不吃亏”而处处费尽心机地讲价,也不是值得鼓励的行为,因为这会养成人们“占便宜”的习惯和心态。对个人来说,这不仅会形成错误的消费观,也会限制自己的格局和视野;对社会来说,“诚信”二字会因此变得无足轻重,届时满世界都将是坑蒙拐骗、尔虞我诈,决定销量的不再是商品质量,而是交易手段,最终受害的是社会最底层的无助弱民。而当人们堂而皇之地释放人性中的黑暗时,每一个人都将被黑暗反噬。文章结尾用雇黄包车的例子升华了这一主题。

作者作为消费者之一,并没有一味地“站队”消费者,而是希望买卖双方都能诚信做事,坦**做人。

阅读延伸

1.文章开头引用了韩康的典故,其作用是什么?

2.作者为什么不擅长讲价?

3.查阅文中提到的作品《镜花缘》的相关信息,阅读其中关于“君子国”的部分,谈谈你的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