椅子前面竖起的一面大镜子是颇有道理的,倒不是为了可以显影自怜,其妙在可以知道理发匠是在怎样收拾你的脑袋,人对于自己的脑袋没有不关心的。戴眼镜的朋友摘下眼镜,一片模糊,所见亦属有限。尤其是在刀剪晃动之际,呆坐如僵尸,轻易不敢动弹,对于左右坐着的邻坐无从瞻仰,是一憾事。左边客人在挺着身子刮脸,声如割草,你以为必是一个大汉,其实未必然,也许是个女客;右边客人在喷香水擦雪花,你以为必是佳丽,其实亦未必然,也许是个男子。所以不看也罢,看了怪不舒服。最好是废然枯坐。
其中比较最愉快的一段经验是洗头。浓厚的肥皂汁滴在头上,如醍醐灌顶,用十指在头上搔抓,虽然不是麻姑,却也手似鸟爪。令人着急的是头皮已然搔得清痛,而东南角上一块最痒的地方始终不会搔到。5用水冲洗的时候,难免不泛滥入耳,但念平夙盥洗大概是以脸上本部为限,边远陬隅辄弗能届,如今痛加涤**,亦是难得的盛举。电器吹风,却不好受,时而凉风习习,时而夹上一股热流,热不可当,好像是一种刑罚。
5 正话反说
理发匠不仅双手“似鸟爪”,给人洗头时也随意潦草,这显然不是愉快的体验,作者却故意说这是“最愉快”的;“醍醐”本指精制炼乳,“醍醐灌顶”引申的含义也不适用于此处,作者却故意用“醍醐”比喻浓厚辣眼的肥皂汁。作者正话反说,讽刺了理发匠马虎大意的工作态度。
最令人难堪的是刮脸。一把大刀锋利无比,在你的喉头上眼皮上耳边上,滑来滑去,你只能瞑目屏息,捏一把汗。Robert Lynd写过一篇《关于刮脸的讲道》,他说:“当剃刀触到我的脸上,我不免有这样的念头:‘假使理发匠忽然疯狂了呢?’很幸运的,理发匠从未发疯狂过,但我遭遇过别种差不多的危险。例如,有一个矮小的法国理发匠在雷雨中给我刮脸,电光一闪,他就跳得好老高。还有一个喝醉了的理发匠,拿着剃刀找我的脸,像个醉汉的样子伸手去一摸却扑了个空。最后把剃刀落在我的脸上了,他却靠在那里镇定一下,靠得太重了些,居然把我的下颊右方刮下了一块胡须,刀还在我的皮上,我连抗议一声都不敢。就是小声说一句,我觉得,都会使他丧胆而失去平衡,我的颈静脉也许要在他不知不觉间被他割断,后来剃刀暂时离开我的脸了,大概就是法国人所谓Reculerpourieuaurer(退回去以便再向前扑)我趁势立刻用梦魇的声音叫起来,‘别刮了,别刮了,够了,谢谢你’……”
这样的怕人的经验并不多有。不过任何人都要心悸,如果在刮脸时想起相声里的那段笑话,据说理发匠学徒的时候是用一个带茸毛的冬瓜来做试验的,有事走开的时候便把刀向瓜上一剁,后来出师服务,常常错认人头仍是那个冬瓜。刮脸的危险还在其次,最可恶的是他在刮后用手毫无忌惮的在你脸上摸,摸完之后你还得给他钱!6
6 首尾呼应
文章开头写到理发店门口的招牌和店里的椅子,表现作者理发前的心理感受;此处引用相声段子作为结尾,表现了作者理发结束后的心理感受,亦是对一段完整的理发经历的总结。段子里把人头比作冬瓜的拟物手法为文章又增加了一点笑料,将讽刺意味推到了**。
阅读赏析
理发是一件平常小事,但在作者笔下,这件小事却处处值得人在意。作者幽默调侃了理发过程中每一个让人不舒适的环节,把理发店服务人员的工作习惯及特点暴露无遗。对于顾客和工作人员之间需要有肢体接触的服务类型,从业人员理应做到轻缓利落、细致周到,本文中的理发匠们却十分马虎,手法粗暴,似乎只想草草完成任务,而不在乎工作的专业性。
作者使用夸张和拟物的手法进行自嘲,描述自己在理发过程中的滑稽表情和姿态,形容顾客是无生命特征的物体,暗讽了理发匠们“不把顾客当人对待”的作风。表面上看,可笑的是狼狈的顾客,实际上真正“丢人现眼”的是那些工作不认真的理发匠。文章结尾处还引用外国作家的同题材作品选段,以及民间相声段子,用以表明此类现象不分古今中外,随处可见,民众对此也早有怨言。作者用幽默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不满,既让作为顾客的人们产生了共鸣,也给不认真工作的服务人员们留了余地。
阅读延伸
1.作者为什么认为理发使人不愉快?
2.文中详细描写了理发过程当中的哪些程序?
3.面对理发师的剃刀,作者有着什么样的心理活动?